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摩诃止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又称 《天台摩诃止观》,略称 《止观》,是阐述天台宗独特的宗教体验和宗教实践的重要著作。由天台大师智𫗱 (见 “妙法莲华经文句”) 在隋开皇十四年 (594)讲述,弟子灌顶笔录。法华三大部 (其余二部为《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之一。见载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卷。
 智𫗱讲述本书时已到晚年,使该书成为最能代表其思想体系和实践精神的成熟之作。书中表达了 “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思想,并着重介绍了圆顿止观之法,藉以阐明通过禅观特殊思维体验而获得的超验的宗教境界。
 智𫗱的观点按“总论略说(五略)”和“别论广说(十广)”加以区分、并一一加以解说。五略,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纲、归大处等五段; 十广,指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略十广。其中“大意”章讲述了止观纲要,“正观”章论述了 “一念三千”的天台佛学精髓在禅法中的体现。
 宋代天圣二年(1024),天台宗后裔遵式向皇后上奏,将该书入藏,并于淳熙三年(1176)校刊。后世对本书的注释甚多,如湛然的《止观辅行传弘决》40卷、《止观义例》 2卷、《止观大意》1卷,以及梁肃之 《删定止观》 3卷等。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

佛教禅定学说重要著作。一名 《圆顿止观》, 隋·智于开皇十四年 (594年) 在荆州玉泉寺讲出,弟子灌顶笔录成书,十卷 (一作二十卷)。全书正说分十章: 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内容丰富,论述详细深入,其中介绍的止观禅定修习方法可操作性很强, 是智的主要著作之一,和智的另外两部主要著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 合称 “天台三大部”。

☚ 大安般守意经   坐禅法要 ☛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

中国佛教著作。天台宗的基本理论著作之一。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天台三大部。原名《圆顿止观》,后改称《摩诃止观》。十卷(一作二十卷)。隋智顗于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讲示,弟子灌顶笔录成书。智顗(538—597),字德安,俗姓陈。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后迁居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为陈隋之际著名的佛教学者、天台宗的创立者。他十八岁出家,先从学于沙门法绪和慧旷律师,后又随光州(今河南潢川)大苏山慧思禅师学习禅法。旋赴金陵(今南京)弘扬禅法,影响极大,后长住浙江天台山。由于他博识善辩,深达禅理,又与陈隋两代帝王关系密切,深受缁素的称颂。陈宣帝曾称他是“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国清百录》)。一生造寺三十六所(一说三十五所),度僧四千人(一说一万四千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人,灌顶居首。著作甚多,据《大唐内典录》著录有十九部八十七卷。
《摩诃止观》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修行方法)的主要著述。全书分为“序分”和“正说分”两部分:“序分”略说此书的缘起,是记录者灌顶所作;“正说分”是智顗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记录。在序分略说缘起中,先叙述此书的说主、说时、说处及其概况,次说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相承,其中又分为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远从释迦牟尼起,经过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乃至马鸣、龙树、提婆等脉脉相承,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断绝。今师相承是指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依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并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传之于南岳慧思。慧思把它和《法华经》相结合而构成他的实相论,双弘定慧二门。智顗师事慧思,受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摩诃止观》一书,就是智顗发挥自己的观行体系,于三谛圆融之境,立一念三千之说,阐明圆顿止观法门深旨的精要之作。
正说分开作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简称为十广。十广中的第一大意章为全书的总纲,它把以下的九章概括为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五段,略举全书的大体,简称为五略。两者合称五略十广。
一、大意章。其中:一发大心段,叙说为求大菩提而想修行止观的,要先发大菩提心。这是十广中前五章的大意。二修大行段,说虽然已经发心,还必须以实践观行作阶梯。略举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这是十广中第六方便、第七正观两章的大意。三感大果段,叙说修行者所修观行随顺中道,就会感得清净胜妙的报身之果。这是十广中第八果报章的大意。四裂大网段,叙说修行者用止观观心,内慧明了,恒沙佛法一心中晓,不但能破裂自己对于诸经论所起疑网,而且能破裂其它有情的疑网。这是十广中第九起教章的大意。五归大处段,叙说化他成熟,归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的大涅槃处。这是十广中第十旨归章的大意。
二、释名章。解释止观的名义,分说相待、绝待、会异、通三德等四点意义。
三、体相章。分说教相、眼智、境界、得失等四点,解释止观的体相。
四、摄法章。阐明止观遍摄一切诸法、一切理、一切惑、一切智、一切行、一切位、一切教,用止观来该摄,无不毕尽。
五、偏圆章。分析止观所摄一切的偏圆,用大小、半满、偏圆、渐顿、权实等五对来料简。认为前四时三教的止观都是偏,只有圆教的止观,一心三谛是圆。
六、方便章。说入正观的加行有二十五方便,分为五类,即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科。又把方便分作远、近两种,此二十五法为远方便,下面正观章的十境为近方便。
七、正观章。正说天台一家修习止观的方法,为全书的中心。其中先叙述观法的对象,开作十种,即十境(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上慢境、二乘境、菩萨境)。次说正修的观法,也开作十种,即十乘观法(观不思议境、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其中以观不思议境为根本。认为于此一念心,念念用即真、即假、即中三观来观察。如观一法即一切法,是为假观;观一切法即一法,是为真观;非一非一切,是为中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总中观。所观照的是三谛圆融的境,能观照的是空、假、中三观,总称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此书智顗没有讲完,说到第七正观章中的第七观诸见境段时中止,以下观上慢境等三段及果报等三章都缺,只能就大意章和正观章首所述知其大略。
此书前后有三本,初本二十卷,第二本十卷,第三本即现行本十卷。单行本流通较早,北宋天圣二年(1024)入藏。唐天宝(742—755)年间由鉴真传入日本,日僧最澄等大加弘扬,于弘安年间开始刻印。今收入《大正藏》。此书注释本甚多,主要有唐湛然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十卷及《摩诃止观科文》五卷,宋从义的《摩诃止观辅行补注》四卷,法照的《摩诃止观辅行读教记》六卷。节本有唐梁肃的《删定止观》三卷。提要之作有湛然的《止观义例》二卷、《止观大意》一卷。此外,有关撰述尚有唐梁肃的《天台止观统例》一卷,佚名的《摩诃止观科节》一卷,道邃说、乾淑集《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宋从义的《摩诃止观义例纂要》六卷,遵式的《摩诃止观义显》一卷,处元的《摩诃止观义例随释》六卷,清受登说、灵耀补定的《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等。

☚ 高僧传   三论玄义 ☛

摩诃止观

十卷。隋代释智𫗱撰。智𫗱生平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摩诃止观》是智𫗱于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所说,弟子灌顶记为十卷。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原名为《圆顿止观》,后改为《摩诃止观》,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全书分为序分与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叙本书缘起根由, 正说分是记智𫗱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内容。先叙明示本书的说主,说时、说处及其全书概况,次叙关于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传承,内分有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从佛世尊经迦叶、阿难、商那和修至马鸣、龙树、提婆等脉脉相传,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指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依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后传承于慧思, 智𫗱。《摩诃止观》行解双远, 最为精要,是智𫗱观行体系的较集中体现。正说分共分有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修、果报、起教、旨谛。这十章简称十广。十广的第一大意章,把以下九章概括作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五段。略举全书大体,简称为五略。合称为五略十广。于正修中先立十乘观法,即:观不思议镜,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偏,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受。次明十种观境,即: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慢境,二乘境,菩提境。此书理论宏伟,内函深刻,影响既深且远。教界学人多有赞誉,“解行具陈,义观兼举,可为行人之心境,巨海之明灯”。后人注疏此书的也很多。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摩诃止观》mo he zhi guan

The Great Cessation and Contemplation→智顗 (Zhi Y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