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摊破浣溪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 浣溪沙   卜算子 ☛
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即《山花子》。又名《摊声浣溪沙》、《添字浣溪沙》、《南唐浣溪沙》。此调系将《浣溪沙》上、下片末各添三字一句而成。南唐李璟有词名《摊破浣溪沙》,见《全唐诗·附词》。

☚ 摊破南乡子   频载酒 ☛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
 主? 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
 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南唐中主李璟此调共两首,这为其一。二词皆以思妇闺怨为题材,一为春恨,一为秋怨,各臻其妙。这首词意境高远,词风清丽,宛如一幅凄风苦雨相思图。
 “手卷真珠上玉钩”,起句虽平平,但仔细吟哦,便可窥觑思妇慵懒的神情。“真珠”指真珠帘。毛文锡《恋情深》:“真珠帘下晓光侵”。“真珠”和“玉钩”搭配,透露出思妇贵族的身分。卷帘有企盼之意,人去楼空,日思夜念,翠环尚且不整,帘也时常懒得卷。也许昨夜做了个好梦,痴情的思妇寄希望于万一。然而还是失望了,风光依旧,空有大好春光,一缕恨情顿时涌上心头。“依前春恨锁重楼”,语义颇丰。“依前”这一语义流露出这样信息:夫君已离去许久,思妇独自经历了几番春色。这里有怨怼的成分。“重楼”言其孤独和处所的空旷,这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对比。“春恨”本是无影无形的,但着一“锁”字,全句皆活,形象感极强。以上二句为“点”。“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接踵“春恨”而来,进一步渲染思妇的惆怅情怀。“落花”是最令人伤感的,朱淑真《恨春五首》诗:“眼底落红千万点,脸边新泪两三行。”落花无主从而联想到人无主,这无情之物映入思妇的眼帘,便化无情为有情。凄风苦雨,落红片片,触物伤情,思妇这颗被揉碎了的心也飘忽不定。一朝花落红颜老,怎不思绪绵绵。
 过片笔换意连,继续写不尽的忧愁。“青鸟不传云外信”是从远处着笔。蓦地,一只青鸟进入思妇的视线,这似乎带来一线希望之光。青鸟是能捎信的,据《汉武故事》载:“七月七日,忽有一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二青鸟夹侍王母旁。”然而青鸟却没有给思妇带来任何消息,其怅惘之情自不待言。“云外”这一意象说明夫君在很遥远的地方,大概是在三峡附近将兵戍守吧。“丁香空结雨中愁”则从近处落墨。远望惆怅,近窥亦惆怅。“丁香结”比喻同心相结,是爱情的象征。毛文锡《中兴乐》:“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可以想象,思妇与夫君曾在庭院的丁香树前埋下了爱情种子,而今丁香又结,人却不全,岂不“空结”! 柔弱的丁香怎能禁得住这凄风苦雨! 如雨中丁香般的思妇又焉能承受相思的煎熬! 丁香、思妇这两个形象已融为一体。“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这是宕开之笔。思妇企图摆脱相思窘境,故看似漫不经心地注目江水,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暮色苍茫,江天已融为一体,那目穷处还是有寄托的(南唐位于长江中下游,三峡在上游,溯流远望,意有所属)。结句摇曳空灵,寓意深远,以动荡见奇。思妇之愁亦如江之水,斩不断,除不尽,是无穷已的。
 这首词,句句写景,笔笔含情。卷帘是盼望之神,落花是悲痛之情,青鸟是失望之情,丁香是凄苦之情。而每种情感都是通过特定的景物来表现的,景为情设,情景交融。正如清人黄蓼园所说: “清和宛转,词旨秀颖。”(《蓼园词选》 )

古代爱情诗词《》摊破浣溪沙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
 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
 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浣溪沙》这个词牌,《尊前集》、《词综》、《词谱》等作《山花子》,汲古阁《词苑英华》本《尊前集》注:“一作《浣溪沙》;《词苑丛谈》、《词律》、《全唐诗》作《摊破浣溪沙》。”
 这首词的作年不详。马令《南唐书·王感化传》:“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部,为歌板色。元宗即位,宴乐击鞠不辍。尝乘醉命感化奏水调词,感化惟歌‘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如是者数四。元宗辄悟。”“元宗尝作《浣溪沙》二阕,手写赐感化。”其中的一首即这首词。这样看,这首词好象在即位初写的。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元宗尝因曲宫内殿,从容谓曰:‘吹皱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对曰:‘安得如陛下小楼玉笙寒之句。’时丧败不支,国几亡,稽首称臣于敌,奉其正朔以苟岁月,而君臣相语乃如此。”这样说,这首词又好象在丧败不支时作的。后一说可能符合词的内容。
 菡萏,荷花。荷花落尽,香气消失,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使人发愁。韶光是美好的时光,在荷花落尽、荷叶凋零时,美好的时光过去了,还有跟美好的时光一起消失的,指人的青春。人显得憔悴了,不堪去看花叶的凋零了。上半阕是即景生情,从景物中引起愁思来。下半阕写怀念远人。在睡梦中梦到遥远的边关去找寻想念的人,醒来时,细雨迷濛,正和梦境的迷离相配合,感叹边关的遥远。鸡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部。《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这里泛指遥远的边关,是丈夫从军驻守的地方。梦醒起来,在小楼里吹笙,表达怀念远人的心情。吹彻,是吹到最后一曲,玉笙不暖了,不能再吹了。有多少泪珠纷纷掉下,倚着栏杆想望远人,有无限的怨恨。玉笙,指美好的笙。笙中的簧用铜片制成,要烘暖才吹,笙暖了,吹起来音正声清。吹久了,簧上有气水,不暖了,音不合律,不能吹了。吹笙怀念远人,吹到最后一曲,表达怀念的深沉,笙寒不能吹了,还想吹,更显出怨恨的无穷无尽,“何限”是何可限量,正说明无限。这首词写一位妇女看到荷花落尽,荷叶凋零,从韶光的憔悴里着一“共”字,是谁共呢? 自然是自己,这里具有自己青春消逝的感叹,自己憔悴的感叹。在梦里去找寻远往的丈夫,在细雨迷濛中醒来,凭栏远望,不胜怨恨。全首词情思幽怨,含义深沉。
 下阕“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一联,在当时已被推重。《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雪浪斋日记》:“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 ’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词句)为对。荆公曰: ‘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安石把李璟的词误作李煜,但也赞赏“细雨”一联。王国维《人间词话》:“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这首词是南唐词中的名篇,欣赏其中的名句,就有这样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看?抛开全篇,光看上半阕,确实是写众芳芜秽,美人迟暮。这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写的,那它的意义就极为深刻,不是“细雨”一联所能比。结合全篇来看,它是写思妇的怨恨,不是写弃妇。《离骚》的美人香草,可用弃妇来比,屈原被怀王所弃,跟弃妇较合,跟思妇不尽切合,思妇表达夫妇的感情深挚,与怀王弃屈原的情事不合。从思妇的怨恨说,“细雨”一联写得深细,“小楼”句更是新的创造,所以推重这联是有道理的。不过词的寄托很复杂,用思妇来比《离骚》的含义,确是不甚切合。倘从另一角度看,作者倘借思妇眼中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用花叶凋零来比周师进攻,割江北地求和,感叹南唐的没落,那末这两句里有家国之痛,又跟《离骚》的家国之痛的用意相似。这种感情,虽不是思念远人的感情,但思妇对景伤情,感叹自己的青春易逝,也不妨有这种感情。在这种感情里,正不妨借花叶凋零来寄托家国的衰败,这又反映了王国维的家国身世之感,那它就胜过“细雨”一联了。总之,赞美“细雨”一联是从思妇的思念远人着眼的,赞美“菡萏”一联是从思妇的感伤身世着眼的,这种感伤身世更易引起后世身处乱离中的文士的感触,更会从花叶凋零中引起家国衰败之感,更觉意味深长。这样看来,王国维的意见更见深沉,在其中更反映王国维的家国和身世之感。

咏花诗词之《摊破浣溪沙》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这是一首咏桂花词。
 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对桂花初放时面貌的描摹:“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在风揉日熏下,那簇簇拥拥的花苞,终于绽开了金黄色的笑脸;重重迭迭的叶子,犹如纯洁无瑕的碧玉琢磨而成。此时的桂花,正是妖娆美丽,最富有生机,好比妙龄少女,仪态万方,风韵超凡;金色的花朵点缀着绿叶,如玉的枝叶衬托着黄花,金玉相映,辉煌夺目,甚是可爱,真所谓“风度精神如彦辅”。
 作为咏物词的开头,“揉破”二句既切合主题,又开门见山,一下子写出了桂花的外形特征。这两句虽都将主语省略,但读者仍可清楚地知道,是自然界的风、雨、阳光哺育着千花百卉的生长繁茂。唐人贺知章《咏柳》诗中曾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佳句;清照此句与唐人相比,实有承继点化之妙。
 以花貌喻人颜之美,这在文学作品中是司空见惯的。然而,这首词却不然,它不是将花比人,而是将人比花,用人的风流比喻花的风度、精神。彦辅是晋代名士,据说他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见识深远,以其风流清高为人推重。词人用彦辅来比桂花,旨在说明桂花的翩翩风度、高尚节操。大凡咏物之作,描状所咏之物的静态或动态的外形倒还容易一些,而要描状其神态,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里,词人用“如彦辅”这一比,便把桂花的风貌、神态较为具体地写了出来,使读者在领会时有所凭借,却也堪称巧妙。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太鲜明”一句。词人酷爱桂花,把桂花尊为“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而此词中却说它“太鲜明”,这似乎是指摘桂花的短处:颜色过于鲜艳灿烂,与彦辅相比则未免稍欠蕴藉。但实是缘爱之特甚而转欲其胜于彦辅,是以反语为赞叹之辞。在另首《摊破浣溪沙》中,词人就曾这样写道:“终日向人多酝藉,木樨花。”以悲说喜,借恨说爱,这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殊手法,正如“伤心”、“断肠”乃愁苦之词,而唐人却借以言欢快一样;李白《古风》:“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为东流水”即属此类。
 下片一开始,词人又用反衬的手法,从侧面赞美桂花。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麁生。”不管是旺盛的梅花,还是繁茂的丁香,它们都太欠文雅,太粗俗,都不堪与桂花媲美。“梅蕊”是以部分来代说梅花的整体;“千结”用以形容丁香花苞的繁盛。上片中词人对桂花那样盛誉,这里又对梅花和丁香大加贬斥,用以反衬桂花之美。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这两句表面上是说桂花的缺点,实际也是用了与“太鲜明”同样的手法,从另一个侧面写它的可爱之处。词人说桂花的香味太浓了,以致能透入愁人梦中,竟尔追魂摄魄,使千里梦遥之人被浓香熏醒,醒来回到现实之后,就更觉惆怅,幽怨难排;桂花呵,你别的都好,只是这一点多么没有情意啊!“千里梦”言所梦之辽远,而这梦当是充满相思和苦痛的。词人在《鹧鸪天》中所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等语与“熏透愁人千里梦”句可互为印证。有人说“熏透”句仍是批评梅花和丁香,但我们从生活本身可以体会到,只有桂花才当得起这“熏透”二字。词人爱极而生怨,转而又将这种苛求心理注入爱桂的深情之中,故有此“指摘”、“报怨”之语。
 如果翻一下李清照词集,我们会发现词人对梅花和丁香并非真的厌恶,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等词句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她不仅喜欢踏雪采梅,还常常把采来的梅花插在鬓间。词人贬抑梅花、丁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它们“麄”“俗”。这种写法,我们不能看得过死。相反,桂花则不然,它“情疏迹远”(《鹧鸪天》),有着与菊花同样的风流儒雅,幽淡清高。对梅花和丁香的贬抑,不过是对桂花的褒扬,为了衬托桂花的高雅。清高儒雅,可以说正体现了词人的生活态度和理想情趣;至少可以说,她对彦辅那样的名士是羡慕景仰、心向往之的。词人正是通过对桂花的赞美和对梅花、丁香的贬低,表现了她对高尚的希求,对粗俗的鄙弃,在《醉花阴》中,词人不还曾以清高的菊花自比过吗?
 反衬,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这首咏桂词不惜以梅花和丁香为反衬,正所谓无平地,不见高山,词人把高山和平地对照起来写,越发突出山之高大。全词虽仅有八句话,但却富于转折,迭宕多姿。上片先是描写桂花的形态和神态,从正面加以赞美;尔后又将笔锋一转,指摘它“太鲜明”,用反语加以赞美。过片“梅蕊”二句借梅花、丁香为反衬,用侧笔写桂花之高雅;结尾二句又换一个角度赞美花香。四层之间笔似断而意不断,既句句扣题,又驰骋自如,结构十分严谨。词人实不愧为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高手。

古典文学作品《摊破浣溪沙》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摊破浣溪沙

 菡蓞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2〕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3〕。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4〕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5〕
 
 〔1〕《浣溪沙》(沙,一作纱)是唐教坊曲,本调双调四十二字,上下片各三个七字句,有平韵、仄韵两式。《摊破浣溪沙》是将《浣溪沙》上下片各加一个三字句结尾。李璟(公元916~961),本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南唐烈祖李昇的长子,保大元年嗣皇帝位。因国小,迫于后周的军事压力而为其附属国,称南唐国主,在位十九年,史称南唐中祖。他喜爱文学,任用词人冯延巳为相,君臣唱和,南唐成为五代十国这一纷乱时代的诗词创作的繁荣地区。现存词四首。
 〔2〕“菡蓞(handan)”二句:菡蓞,荷花的别称。翠叶,指荷叶。二句写西风送愁,漾起绿波,荷花消失香气,荷叶凋残。
 〔3〕“还与”二句:韶光,美好的时光。二句写年华逝去人憔悴,更不忍看荷花的凋残。
 〔4〕“细雨”二句:鸡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北部,这里泛指边塞。玉笙,形容笙的精美。二句写梦醒后听小楼帘外细雨,念到边塞遥远,吹彻玉笙愈感凄凉。
 〔5〕“多少”二句:写倚阑望远,无限愁恨化作相思泪。
 
 这首南唐词派的名篇,仍写思妇念远这一传统题材。上片写景,首先描出西风残荷,香销叶零,绿波生愁的画图,以韶光消逝人憔悴,不堪这凄凉景色,引景入情;下片写人,细雨梦回边塞远,吹遍玉笙独倚阑,写出深深郁积的无尽愁恨。词人摆脱了花间词派“镂玉雕金”的浓艳风格,使用白描手法,又工于炼字炼句,创造一个个常见而又具特征的意象。分开看,各句都有独立的意境;合起来,一串意境表现同一主题,从而造成深刻的印象。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菡蓞”二句“大有众芳污秽,美人迟暮之感”,王安石评“细雨”二句认为高于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雪浪斋日记》)

古诗词《摊破浣溪沙》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摊破浣溪沙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作者《岩栖幽事》有云:“四时之景,无如初夏。余尝夜归作《摊破浣溪沙》云云(词略)。”就是说,这首词是写初夏夜归的。作者怎样去写初夏之夜呢?梓树,是村落边常见的一种树,初夏开唇形的淡黄色花。词首句就说“梓树花香”。下片又说“一池荷叶”,写荷,不写娇艳欲滴、香远益清的荷花,却写朱自清描写过的“象亭亭舞女的裙”的荷叶,可见池荷未花。“梓树花香”、“一池荷叶”二语,抓住了富有初夏时令特征的两种植物来写。夜,“月半明”是夜,“灯火纸窗”是夜。归,“棹歌归去”,明点了归;“吾庐何处是”,暗示了归。怎样归?划着小艇唱着渔歌(棹歌)而归。归何处?“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归到渔村。

上片写归途景色。第一句,作者选择花香、月色两点去写。月华如水,明朗,光辉,固佳;而弦月半明,更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月半明”,属于后一种。第二句交代了归来。棹歌而归,轻松愉快。在淡淡的梓花香里,在半明的月色之中,划着小舟,唱着渔歌回家去,一种隐居的恬淡情趣、悠然自得的情怀,流泻于字里行间。一路听见虫声唧唧,归人沿着植满垂柳的曲曲河湾,进入了村中。“茅屋矮,挂鱼罾”,好象有点荒凉,但配以柳岸虫声,自有一番情趣。

下片写归人到家。“笑指吾庐何处是”,一“笑”字,给整首词添上一层喜悦的明亮色彩。“吾庐”在何处?在荷池畔,在小桥边,在修竹里。这样的隐居环境,连读者也有飘飘出尘之想。加上纸窗里亮着一星灯火,飞出几句书声,宁静而不显得清冷,生动而不显得枯燥。

梓树、柳湾、矮屋、鱼罾、荷池、小桥、修竹,随意点缀,画出了一幅夏夜渔村图。棹歌、虫唱、书声,静中有动。花香、月色、灯火,更增加了渔村的幽谧。这些有机地组织起来,表现了作者隐居生活中的恬淡情怀。

清沈雄《柳塘词话》评陈继儒,谓“其小词潇洒”(《古今词话·词评》卷下)。清孙兆溎《片玉山房词话》又云:“(眉公词)笔致潇洒。”继儒词的特点,是“潇洒”二字。此词充分表现了他的潇洒风格。


名诗《摊破浣溪沙》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注释】 ①菡萏 (han dan汉但):荷花的别称。②韶光:这里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③鸡塞: 泛指边地。

【词大意】 荷花香消绿叶残,西风吹,愁起绿波间。时光一去不复返,香荷为之凋容颜,人有同感不忍看。

细雨梦醒边塞远,小楼曲终笙变寒。珠泪涟涟恨无限,为盼远人夜依栏。

【赏析】 此词调名又作《南唐浣溪沙》、《山花子》等。“摊破”系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又名“摊声”,指乐曲节拍的变动所引起的句法和协韵的变化。如《浣溪沙》上下片末尾原是七字句,句末协韵。乐曲摊开后,突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上七、下三两句,并于三字句末协韵,名《摊破浣溪沙》。

李璟的这首词和另一首句为“手卷真珠上玉钩”的同调词,被认为是他赐金陵妓王感化的,马令《南唐书·谈谐传》云:“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部为 ‘歌板色’。元宗嗣位,宴乐击鞠不辍。尝乘醉命感化奏水调词。感化唯歌‘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如是者四。元宗辄悟,覆杯叹曰: ‘孙、陈二主得此一句,不当有衔璧之辱也!’感化由是有宠。元宗尝作《浣溪沙》二阕,手写赐感化。”这里把李璟此词说成是他嗣位不久所作颇牵强。这位中主当初果真因听了 “南朝”句而“辄悟”的话,他为什么仍耽于声色、失政误国?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上述记载又可以印证此词当系针对社稷之虑而发,这从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 中亦可悟出类似的道理: 冯词 《谒金门》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句。中主云“干卿何事?”冯对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有论者以为此系冯延巳奉承李璟。其实不然。“干卿何事”的诘问,说明李璟主张作词要与己休戚攸关,要有寓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忧患意识或危机感。正是因为当时的南唐朝廷已“衰败不支,国几亡,稽首称臣于敌,奉其正朔以苟岁月,而君臣相语乃如此”。陆游记述的这一见解,可作为解读此词的一把钥匙。持类似见解的还可以上溯下推到王安石、李清照、陈廷焯和王国维等人。

李清照在 《词论》 中说: “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 ‘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 之词,语虽奇甚,所谓 ‘亡国之音哀以思’ 也。”王国维 《人间词语》 则云: “南唐中主词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之感。乃古今独赏其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应该说李清照和王国维等都是此词的 “解人”,王氏谓起首 “菡萏”二句有 “迟暮”之感,见解甚深。前半阕字面上是说一个思妇看到荷衣零落,想到时光流逝,红颜将老,实际寓有作者对国势日颓、无力挽回的焦虑,这就是所谓迟暮之感。李清照说下半阕的 “小楼” 句是 “亡国之音”,并不是说已经亡国,而是指词中有一种哀艳凄恻的情调,亦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云:“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这种沉郁、凄然的心情,不仅仅是在怜悯一个思妇,而主要是对国祚的忧思。

下片的 “细雨” 句说的是一个女子梦中见到了恋人,醒来细雨绵绵,边塞遥远,原来是一场空欢喜! 紧接下去的 “小楼” 句意谓笙歌彻夜。“小楼”字面上指的是闺房,在作者的内心很可能把它看成一座愁城,此间已经曲终笙寒,还有什么希望呢?一腔愁恨寄于楼栏!这个凭栏者是谁呢? 乍一看是楼中思妇的倩姿,细睹可能幻化成作者的背影; 她脸上的“泪珠”,当是他腹中愁肠的外化,那是因为这种愁肠在词中必须托之艳语道出。所以像王安石那样的大政治家也很赞许“细雨”、“小楼”二句。关于“鸡塞”,有的认为出自 《汉书·匈奴传》,指朔方一要塞;有的则说指《后汉书·和帝纪》的鸡鹿塞,又有的说在西宁之外。与其这般异说纷陈,还不如不坐实,“鸡塞”泛指边地,此句宜解作“梦中咫尺,醒后天涯”。

总之,此词寄意遥深,旨在伤时悼乱,非一般叹别念远之作,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激起上述那么多人物称赏的底蕴。

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此词抒写三峡绿波接天流似的悠悠长思。人去无信,花落无主乃思之源,情长思幽而生愁。“春恨”乃词主旨。以风吹花落、丁香结雨融春恨,情景一体,不显痕迹。“依前”句画出主人天天为愁恨萦绕之情态。“手卷”句既以闺阁自托,也引发下文情景的挥写。曲折回旋,跌宕昭著,盖称神品。
☚ 上行杯   摊破浣溪沙 ☛

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词以精微深刻之感受,写翠荷叶残、西风绿波的自然之景,发寄远怀思的悲秋之愁。不堪看的是凋残秋景,也是主人憔悴的容光,沉郁顿挫,笔挥千钧。换头宕开,远忆塞外情人,近摹主人情态,笙寒心冷,愁肠已极。以难数泪珠喻无限愁恨。“倚栏干”既含不尽之意,又是看的前提。凭栏看景,亦景亦情,情景交融,使全词浑成一体。
☚ 摊破浣溪沙   虞美人 ☛
000107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