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插花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插花吟》![]()
邵 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 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 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 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 争忍花前不醉归? 这是一曲在太平时世中自得其乐的醉歌。“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花插头上,手持酒杯,酒杯中又浮现出花枝,诗人悠然自得的神态如见。 诗人何以会这么陶醉?颔颈两联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一世为三十年),亲眼见了真、仁、英、神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体康健,时节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涨大了。笑眯着醉眼,再看面前的酒杯吧。只见杯中涵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花,这酒,这位处在盛世中高龄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乐事都好像被召唤到了眼前,怎能不痛饮到大醉方归呢? 本篇与崇尚典雅的传统五、七言律诗相比,风格显然不同。它有白居易的通俗,而其实和白诗并非一路。白诗在平易中一般仍包含着高雅的意境,邵雍这类诗则表现了一种世俗的情怀。它纯用口语,顺口妥溜,吸收了民歌俚曲的因素,又略带打油的意味,具有一种幽默感和趣味性。诗格虽不甚高,但充溢着浓烈的太平和乐气氛。这种气氛的形成,固然由于内容是歌唱时康人寿,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老人白发上簪着红花,乐陶陶地对着酒杯,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诗带来一种气氛;语言节奏的流走顺畅,“花”、“酒”等字的反复回环出现,也显得和乐遂意;颈联“况复”、“那堪”等词语的运用,末联“争忍……不”的反诘句式,又都能把气氛步步向前推进,让人读了真觉得有那种击壤①而歌的意味。对于这类诗,固然不可能望有盛唐诸公作品的宏伟气象,但尚能近于“安闲弘阔”(《颐山诗话》评邵雍诗)。从中不难窥见北宋开国后“百年无事”的升平景象,一些人在小康中安度一生的那种心满意足的精神状态。 插花吟邵 雍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如果正当春回大地、万物芳菲的时节,你与朋友相会,高谈阔论,加之美酒飘香、觥筹交错,此时此刻你怎能不为生活陶醉呢?你会热爱生活,想狂热地度过这生活,饱满而又完全地享受生命。邵雍虽是北宋有名的道学家,但这首《插花吟》却坦率而生动地表达了这种生命的感情。 据记载,宋时,洛阳人好花,春天,城中居民无论贵贱老幼皆有插花的习惯,这首诗大抵由此引出。 诗一开始,就意在创造一种良辰好景、美酒飘香的气氛。“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写的是花与酒的关系,前一句从酒来写花,而后一句则从花来写酒,回环道来,写出了鲜艳的花朵映衬着纯清的酒,酒的醇香与花的芬芳之间的交互融合。而这里的花朵却并非园中的花,而是诗人按地方风俗插在头上的花,这样在酒与花交相辉映的迷离景色之中,就将诗人和他的情怀渗入其中。真可谓色、香、味俱全。 在此良辰美景中,诗人想起了自己已经经过了两世六十年的岁月,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并且对自己所过的“太平日”和“四朝全胜时”既感到欣慰,感到侥幸,又有一种由衷的赞美之情。这种经历使诗人深感乐观。 诗的颈联,诗人的思绪又从这种对身世的回味中收回到目前。“况复筋骸粗康健”,是一个六十岁老人对自己身体状况很满意又很谦逊的说法。但在语气中却有一种掩盖不住的乐观,表现了诗人不服老的顽皮和活力。“那堪时节正芳菲”,实际上只是在不服老的内心情绪上加添了一种外在时令的衬托,使这种乐观和活力更生动,使那不服老与芳菲时令结合起来,相互激发,萌动春意,具有了有意乐争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青春意味。 末尾,诗绪又回到眼前景物,再次展现了酒、花、人相辉映,相渗透的沉醉、欢乐的气氛。这种气氛与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青春意味相融汇,便结晶出诗的末句:“争忍花前不醉归。”盛开的花,飘香的酒,还有不服老的人,三者揉在一起,一切都那样洋溢着生命力,那样欢乐,那样沉醉心迷,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烂醉如泥呢! 如果不醉似乎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花、对不起那酒,所以诗人用“争忍”两个字,恰切地写出了这种情不自禁的本我流露。 有人说这首诗表现的是享乐主义,但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儿女情长,未必就英雄气短。问题在于人是一个生命。也有人会说作者的思想似乎有点俗气,但他俗气得可爱,俗气得真纯,俗气得顽皮,俗气得彻底,便自有其一番诗意,自有其洒脱和不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