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 挟持,要挟。控制皇帝,假借皇帝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从。”又见《后汉书·袁绍传》。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董卓专权乱政,激起天下反对。汉室五官中郎将袁成之子袁绍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从勃海郡(今山东北部与河北交界一带)起兵讨董卓,得到各地响应。袁绍势力发展很快,不久,占据了军事要地冀州(今河北中部地区)。接着袁绍又打了几次胜仗,兵力更加强盛,成了中国北方之一雄。兴平二年(195年)冬,袁绍部下沮授根据当时群雄割据、天下大乱、汉献帝流亡在外的形势,劝袁绍采取行动,“西迎大驾(指汉献帝),即宫邺都(在今河北南部),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讨伐不服从者),谁能御之(谁能抗御得了)?”袁绍对此虽表赞同,但因有人反对,未能实现。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昌,并定都于此。后来,人们便说曹操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 后来人们多用此语比喻借重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君主,以他的名义号令诸侯。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董卓作乱,废少帝,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献帝,独揽朝政。各路割据势力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天下大乱。董卓死后,曹操在山东一带形成势力。献帝在杨奉、韩暹保护下回到洛阳。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解体后,曹操势力尚不十分强大,他接受了谋士荀彧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出兵洛阳“保驾”。他进入洛阳后,接受董昭的建议,移都许都。献帝拜他为大将军。此后,数年时间里,曹操凭借人们尊重皇权的心理,以天子的名义,东征西讨,先把黄河流域纳入自己统治之下,最终统一中原。 在封建社会里,皇权至高无尚的影响是很深的。掌握这种社会心理和影响,凭此施展计策。在现实的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影响群体心理的事物,利用这些可以使某一主张或行为得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领导,切勿利用对上级或社会上形成的崇尚心理,以达到以权谋私的目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❶指用帝王的名义发号施令。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 “其实利用了他的名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和我那老仆妇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不过一则又要他弱,一则又要他愚。”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 (xié):挟制。诸侯: 西周、春秋分封的各国国君。后也指掌握地方实权的统治者。谓挟制着皇帝假借皇帝的名义向各个地方的实权派发号施令。比喻假借主子、上级国家或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宋·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清·袁枚《续子不语·麒麟喊冤》:“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其实利用了他的名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和我那老仆妇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不过一则又要他弱,一则又要他愚。”郭明伦《冀鲁春秋》第三章·一:“若是令他们两家搭在一块,郑涵之仗着国府政权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tiānzǐ yǐ lìng zhūhóu挟: 挟持,要挟。控制皇帝,假借皇帝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从。”又见《后汉书·袁绍传》。 挟天子以令诸侯语本《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 ‘……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比喻借用权威或重要人物的名义来强迫别人服从。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制着天子且以天子的名义向诸侯发号施令。《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挟制。挟制天子,以其名义对诸侯发号施令。东汉末年,兖州牧曹操把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劫持到了许昌。他经常以汉献帝的名义对各路诸侯发号施令,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他先后灭掉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最终统一中国北部。(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令诸侯 223.挟天子以令诸侯(p1259.1)释义作: “挟制皇帝,以其名义号令诸侯。” ☚ 捕风捉影 捐金抵璧 ☛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兼并群雄、统一北方的重要手段。早在192年,曹操谋臣毛玠就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认为成霸王之业,既要有经济实力,也要师出有义名。196年,时机成熟,曹操当机立断,采纳荀彧的建议,“奉迎天子都许” (参见“曹操迎汉献帝都许” 条),开始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兼并过程。经过汉末动乱,汉朝政权名存实亡,汉朝天子汉献帝早已沦为寄人篱下的傀儡。曹操控制汉献帝以后,国家大权,刑罚庆赏,实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以汉帝名义任命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主持内政。曹操还在到洛阳见汉献帝时,就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封武平侯。迁都于许以后,曹操又先后以汉帝名义任命自己为大将军(不久让给袁绍)、司空,相国,封魏公、魏王。曹操的地位因此高出一切文武大臣,发号施令、征发异己,都用汉帝名义,造成政治上极大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间长达二十四年之久,也同汉王朝的残余势力进行过多次斗争,但始终没有从名义上取而代之。曹操曾公开说: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确属真实心迹的显露。 ☚ 假皇帝 曹植七步成诗 ☛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have the emperor in one’s power and order the dukes about in his name;control the emperor and command the nobles 挟天子以令诸侯xie tian zi yi ling zhu houhave the emperor under one’s thumb and order the dukes about in his name 挟天子以令诸侯take hostage of the emperor to give orders to generals and marquis in the world;have the emperor under one’s thumb and order the dukes about in his name;control the emperor and command the nobles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tiān zǐ yǐ lìnɡ zhū hóu挟持皇帝,以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have the emperor in one’s power and order the dukes about in his name, control the emperor and command the nobles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挟制皇帝,用其名义号令诸侯。也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汉室日趋衰败。公元189年,豪强董卓率兵占据洛阳,废掉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专断朝政。后来,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并定都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xie tian zi yiling zhu hou挟:挟制。诸侯:古代天子分封的列国首脑。挟制天子,用天子的名义号令各地诸侯。比喻假借权威者的名义,对别人发号施令。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倚仗势力挟制着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向四方发号施令。挟:挟持,挟制。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tiānzǐyǐlìngzhūhóu〔其他〕 挟制皇帝,以朝廷的名义号令诸侯。后比喻借用权者名义发布命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其实利用了他的名位,‘~’的,和我那老仆妇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三国志·诸葛亮传》:“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挟:挟制。即挟制皇帝,以其名义号令诸侯。后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