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货币数量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货币数量论 中国古代一种用货币数量解释币值和物价的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物价的涨跌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多寡。先秦时期,《管子》一书的作者即提出并主张货币数量说。《管子》一书作者认为“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什倍”(《管子·山国轨》)。“一国之谷资在上,币资在下,国谷什倍,数也”(《管子·山至数》)。所谓“上”,指货币退出流通界而为封建国家加以收藏,“下”则指货币在民间流通。如果流通中的货币由封建国家收回90%,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只为原有的1/10,则币值上升而物价大跌。此时,如封建国家投放货币大量收购万物,则万物之绝大部分退出流通界由国家收藏,于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为增加,而流通中的万物大大减少,货币价值大跌而物价大涨。所以,物价的变动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寡而降升。此外,《管子》书中尚有多处颇重视货币数量变动对物价产生的影响。由于《管子》作者没有明确的价值概念,对金属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不甚了然,所以自会误入货币数量说的歧途。《管子》一书作者还曾意识到流通中须有必要的货币量,说:“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蓄饰指贮藏中的货币,《管子》主张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蓄饰,旨在用以调剂流通中的货币。蓄饰的具体办法是在各个地区设立“公币”,作为调剂货币流通必要量之用。而“公币”之多寡,根据“人若干,田若干……谷重若干,终岁度人食其系若干”及“终岁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等因素来决定。(《管子·山国轨》)但因《管子》无正确的货币价值观,其货币流通必要量这一概念遂成为其货币数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汉章帝元和元年至四年(公元84~87年)中,尚书张林就当时的物价问题发表意见:“今非但谷贵也,百物皆贵,此钱贱故耳;宜令天下悉取布帛为租,市买皆用之,封钱勿出,如此,则钱少,物皆贱矣。”(《晋书·食货志》)张林承袭《管子》的货币数量观,分析货币与物价的关系,认为当时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为降低物价,张林以货币数量观为指导,主张“封钱勿出”,收缩通货,减少流通中的货币,达到“钱少物贱”的目的。唐代,刘秩对《管子》的货币数量观作了更明确的阐述:“天物重则钱轻,钱轻由于钱多,多则作法收之使少,少则重。”(《旧唐书·食货志上》)刘秩将货币价值的大小与货币数量的多寡直接联系,即比东汉张林及南齐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