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诗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出处】唐·王维《西施咏》。
 
【译注】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鉴赏】 西施又称西子。姓施名夷光,越国美女,是罗山下卖柴者的女儿。越王勾践寻来献给吴王夫差,吴王非常宠爱她,而荒废政事,以致亡国。原诗中的微: 贱也。不被人重视之意。越溪: 指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县东南二十八里,是西施浣纱与采莲的地方。吴宫妃: 指成为吴王夫差的妃子。罗衣: 丝织的衣服。此句谓有侍女为之着罗衣,不必自己动手。持谢: 持言告谢。效颦:西施常病而颦,宫中丑人见了称美,亦捧心效仿。是用以喻人之不善学。当西施为吴王的宠妃时,她想起当时在若耶溪畔和她一同浣纱的女伴们,却不能够跟她一同坐车到吴王的宫中,原来是因为有美丑的不同,所以遇合也就不一样了; 西施拿了这个道理去答谢邻家的女子说,你们虽然学我的姿态,可是缺乏真正的美丽,光学着皱眉又有何用?这两句诗在比喻: 人只要有才干,不会长久被埋没,如果无实学,即使是东施效颦,也只是徒增丑陋而已。
 
 
 
【全诗】
 
《西施咏》
[唐].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吴越春秋》卷九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退守会稽,知夫差好色,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使人寻于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因献吴王,吴王大悦。这首诗借史事“别兴寓意”(沈德潜《说诗晬语》),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发了怀才不遇的下层士人的不平与感慨,具有深婉含蓄的特点。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会久处卑微的境地。“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此句对仗工整。一“朝”一“暮”,写出时间之短,仅是一天之间。“越溪女”对“吴宫妃”,写出身分变化之大。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仍用了对比手法总写。“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用西施受宠后化妆更衣的细节细描西施受宠后的娇态。“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两句,点明西施际遇变化的根源全在 “君” 恩。
 
末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来去。“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一句,化用典故。据《庄子·天运》载: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此处用这一典故,除说明西施的美态是无法仿效之外,更主要是说西施的际遇不可希求。
 
 全诗读来语虽浅显,然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 “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的上一句,下一句,前一句,后一句,全诗出处 - 可可诗词网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诗句大全·卷1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诗句出处:《西施咏》;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咏》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
【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

【注释】:

持:

①一只手从下托物。《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②握;执。《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③掌握;掌管。戴复古《春日怀家》:“客游儿废学,身拙妇持家。”④执行。《明史·孝宗纪》:“务存心仁恕,持法公平。”⑤保持;维持。《诗经·大雅·凫鹥序》:“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⑥支持;支撑。《淮南子·主术》:“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⑦扶持;扶助。张衡《东京赋》:“西朝颠覆而莫持。”⑧挟制;控制。《史记·宁成传》:“持吏长短。”(短:指短处。)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己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子厚:柳宗元字。台省:指尚书省、御史台。)⑨对抗;对峙。《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与袁绍持于官渡。”

谢:

①辞去官职。《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致事:退职。)②拒绝。《史记·儒林列传》:“谢绝宾客。”③辞别。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④道歉;认错。《战国策 · 赵策四》:“入而徐趋,至而自谢。”⑤告诉。《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⑥感谢。《汉书·张汤传》:“尝有所荐,其人来谢。”⑦衰退。晁补之《盐角儿·亳(bó)社观梅》:“开时似雪,谢时似雪。”(亳:地名。)⑧逊色。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况乎道谢孔、颜。”

邻:

①古代居民组织。《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②邻近的;接近的。《庄子·天运》:“死生相与邻。”《荀子·大略》:“祸与福邻。”

家:

①家;家庭。《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②家庭的住所。杜甫《苦雨》:“群木水光下,万家云气中。”③卿大夫的采邑。《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④学术流派。《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诗经·豳风· 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馌yè:送饭。南亩:指田地。)②儿子或女儿。《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指儿子。《韩非子·说林上》:“卫人嫁其子。”此指女儿。③人的通称,或指男;或指女。《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过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此。归:出嫁。)④尊称,多指男子。《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非。愆qiān:错,误。)⑤动物的卵或幼小的动物。《诗经·小雅·小宛》:“螟岭有子,蜾蠃负之。”(螟蛉mínglíng:一种吃禾心的害虫。蜾蠃guǒluǒ:细腰蜂。)《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绅《悯农》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与天干相配以纪日、纪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宪宗年号。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时辰之一,即子时,自夜十一时至次日晨一时。⑨利息。《史记·货殖列传》:“子贷金钱千贯。”

效:

①模仿;效法。《左传·文公元年》:“效尤祸也。”②送;献出。《史记 ·秦始皇本纪》:“异日韩王纳地效玺。”③效果;功用。《商君书·徕民》:“此富强两成之效也。”④验证;证明。贾谊《治安策》:“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颦:

皱眉。杜甫《江月》诗:“烛灭翠眉频。”

安:

①安宁;安稳;安定。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汉书·薛广德传》:“乘船危,就桥安。”(就桥:从桥上走。)②使安宁。《三国志·蜀书·蒋琬传》:“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③安乐;安逸。《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安心。陈寿《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郊境之内,民不安业。”⑤安放;设置。陆游《东阳道中》诗:“先安笔砚对溪山。”⑥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汉书·黥布传》:“女安从知之?”(女:你。)⑦副词。表示反问。韩愈《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可:

(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

希:

①稀少。后作“稀”。韩愈《答李翊书》:“有志乎古者希矣。”②观望。后作“睎”。《商君书·农战》:“知慧之人,希主好恶。”(知:同“智”。)③仰慕。左思《咏史》之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④企求;希望。《世说新语·假谲》:“何敢希汝比?”
  • 上一篇:文螭从赤豹。
  • 下一篇: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