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持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持节chí jié使臣出使,持符节作凭证,因以持节指出使。岑参《奉和相公发益昌》:相国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白居易《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岂有吟诗客,堪为臣持节。 持节chí jié手持符节,指使臣出使。岑参《奉和相公发益昌》:“相国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符节以示信。至魏晋时,凡督军镇守之将,概加号使持节、特节、假节。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之人,假节惟杀犯令者。唐初,诸州总管亦加号使持节,剌史加号持筇。后有节度使,此名遂废。参见 【使持节】。 持节古代使臣出使,须持符节作为凭证。《汉书·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气节 气节节(节气;节介) 品概 气概 风尚 另见:不屈 品质 节操 情操 坚贞 ☚ 气节 有气节 ☛ 持节 持节节。古代官府或帝王发给执事官员处理专项事务的凭证。持节,带节之人。《史记·萧相国世家》: “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 ☚ 乘传 尺 ☛ 持节chí jié1、使臣的凭证。大臣奉命出使,由皇帝授予节杖,作为使臣的凭证。 2、职权等级。魏晋及其后,凡重要军事长官出征或出镇某地时,加"使持节"或"持节"、"假节"。加"使持节"者可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可以调动军队;隋、唐时诸州的都督、总管、刺史也加"使持节"之号,实不授节,因而也无专杀权。"持节"低于"使持节",有权杀无官职的人,而无权杀官吏。"假节"又低于"持节",只有权杀罪犯,而无权杀平民百姓。《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尚》:"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 持节❶使臣出使或奉帝王命往各地执行使命,必持符节,表示已受命,借指出使等。 持节使臣出使或官员到地方执行任务持有皇帝授予的节杖,以示其特权和威严,称持节。魏、晋以后,官员出镇或出征,有兵事时可杀二千石以下官员。大臣出使、出巡或代表皇帝参祭奠仪式,亦持节。南北朝大臣出镇多持节,以别于一般官吏。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定制,凡刺史皆持节,其权力逐渐低微。 持节两晋南北朝将帅出征或为方面重任时所加之称号,有权杀戮无官位之人。若战争期间,有权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持节君主授予臣下权力的方式之一。在汉代,节代表皇帝的特殊命令,如奉命出使、节制军事,往往有持节之制。至三国魏,则有持节都督之制,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在军事时期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在军事时期得杀犯军令者。隋文帝时诸州大总管均加使持节,唐初诸州总管亦加使持节,其后节度使权大,廷辞日赐双旌双节。自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旌节遂成为藩镇擅权的妆饰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