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拾骨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拾骨葬

又称洗骨葬、捡骨葬或二次葬等。我国南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此葬俗。共分三类:一是先土葬后捡骨,二是先火葬后再捡骨,三是风葬后捡骨。❶壮族丧葬习俗,旧时壮族有一次葬和两次葬两种。都是由风水先生选定吉日吉地。如果是吉日,就在事先选好的地方行一次葬,不再拾骨迁葬。如果时间地点都不吉利的话,就先行“寄葬”,即暂时埋一个地方,过三、五年后,待尸体腐烂,再行拾骨。拾骨也要选吉日,要用伞遮住天空后,才能开棺拾骨。拾骨时,由女子请死者起身,并先捧出颅骨,其它的人再将遗骨一一拾出并擦刮干净,盛入特制原“金坛”里。装“金坛”时要按一定的规矩:先放髋骨、尾椎骨。接着放骶骨、腰椎、胸椎依次竖直往上放,脊椎骨要用线串起来以免散乱,四肢骨放两侧,再把胁骨、肩胛骨、下巴骨依次放入,最后把头颅骨放在上面,使整副骨架象蹲在坛子里一样。盖上坛口,坛盖两侧用毛笔写上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埋在家族坟地,培土堆坟。也有的地区,拾骨装坛后不马上下葬,要待选好的“龙脉吉地”之后,再下葬。三五年后,再揭开观看,如果坛内没有渗水,则认为此为吉祥之地,可葬,不再移动。年年三月三或清明扫墓。如果“下葬”后一两年内,家中发生不幸,则认为是该墓所致,须迁墓重葬。拾骨葬是壮族的很普遍的丧葬习俗,直到今天还很盛行。
❷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等我国东北部地区行树葬、风葬的少数民族,在对死者行树葬或风葬后,家境好的,一年后把尸骨拾回来再葬。

拾骨葬

亦称“捡骨葬”。壮族葬俗。广西西部部分壮族地区, 当老人死后五或十年,其亲属择吉日将遗骸挖出,将全部骨骼, 由脚至头顺序放入专用的大陶罐内,复葬入祖坟;或择地重葬。亡故于外地者, 其亲属须拾骨运回葬入祖坟。此系原始社会父系家庭公社的遗存。

拾骨葬

拾骨葬

壮语又称“检骨”,考古学中称为“二次葬”。拾骨葬是古代、现代壮族民间普遍流行的葬俗,许多客居壮族地区的汉族也受壮族的影响亦行此俗。壮族先民的捡骨葬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已有这种葬俗。拾骨葬法是:人死后,在大厅祖先灵堂前停棺三日左右,待亲戚朋友奔丧后,即将棺尸埋葬,上封圆形土堆,待三、五年尸肉腐朽后,再开棺拾尸骨。拾骨前,由子女恭请死者“起身”,然后先把颅骨捧出,再把骸骨一 一捡出,并用稻草、绵纸、碎布等将骨殖拭擦干净,有条件的地方还有用水洗过一遍。并依活人骨节的上下左右装入预先备好的金坛内,并在金坛上写明死者姓名及生卒年、月、日。最后,选择吉日,把金坛露放岩洞内或山坡上,或重新掩埋土中。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 葬石   溪边葬 ☛

拾骨葬

壮族传统葬俗。亦称捡骨葬、二次葬。流行于广西。老人死时,如非吉日,则暂时埋于一地,或装棺“寄葬”在山岩间,经三五年,待骨节脱落后,将其骨捡起、洗涮,从脚到头有次序地装入“金坛”(高约2尺、直径1尺,腹大口小的陶瓷翁)内,埋入父系公墓中,称为“埋骨”。此俗最早见于《墨子·节葬》篇:“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啖人国”即指分布于今两广地区的壮族先民乌浒人。新中国建立后,此俗已革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