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拗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拗体

拗体

见“拗句”。

☚ 拗句   揭调 ☛
拗体

拗体

不依常格、变换平仄的绝句律诗,谓之拗体。拗体律诗,大致有三类:一是专用古体,不谐平仄,由杜甫开创,且最擅长;二是晚唐李商隐、赵嘏(也有说是许浑的)辈,创为一种三、五拗用之调(即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类;三是元好问又创一种拗在第五、六字的拗体,如“来时珥笔夸健讼,去日攀车馀泪痕”,“太行秀发眉宇见,老阮亡来樽俎间”之类。大约出句拗第几字,对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自谐音律。此虽为熟极求生,推陈出新,佳作亦复不少,但后人习用者少。清施补华《岘傭说诗》云:“拗体不可轻作,此是已成功夫,初学时须律协声稳,不惟五律为然也。”

☚ 涩体   俗体 ☛

拗体

拗体

凡是不合平仄规律而写作的近体诗,叫做拗体诗。清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三:“唐人拗体诗有两种,其一苍茫历落中自成音节”,“其一单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大抵第一类如唐人王维、杜甫的律诗,多用古体,不拘平仄,而自然和谐,一片宫商。第二类则由许浑、赵嘏创为拗体,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异。每首诗往往只拗一联。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即拗体之律诗,而其中亦必有应拗之字及必应相救之字。”

☚ 一三五不论   拗救 ☛

拗体

平仄不依常格的律诗、绝句。近体诗的平仄本有严格规定,不依常格而加以变化者称“拗体”。其中一联不依常格者称“拗句格”,通首全坳者称“拗律”。如崔颢《黄鹤楼》诗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首句按“平起仄收式”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第四字用了平声“乘”,第六字用仄声“鹤”;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是平声而作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拗体本为律诗不成熟的表现。李白、杜甫却有意创作拗体诗,则属律诗纯熟时期的一种变体。其后“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杜拗体,以矫当时圆熟之弊。”(清王轩《声调谱序》)。

拗体

拗体

平仄不依常格的律诗、绝句。律、绝类近体诗的平仄有严格规定,违反常格者为“失粘”,不依常格而又加以变化称“拗体”。其中一联不依常格者称“拗句格”,通首全拗者为“拗律”。如唐·崔颢《黄鹤楼》 诗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首句按“平起仄收式”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第四字用了平声“乘”,第六字用仄声“鹤”; 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是平声而用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是仄声而用平声“空”。拗体本为律诗不成熟的表现。李白、杜甫始有意创作拗体诗,实际上属律诗纯熟时期的一种变体。其后“韩 (愈) 孟 (郊) 崛起,力仿李、杜拗体,以矫当时园熟之弊” (清·王轩《声调谱序》)。

☚ 七绝   杂言诗 ☛
拗体

拗体

(一)近体诗中全首或多数句子都用“拗句”或“三平调”的诗。参见“吴体”“拗”“三平调”条。
(二)近体诗中“失黏”过多的诗。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杜公(杜甫)诸作……如五言咏物诸篇,七言拗体诸作,所谓变也。”如岑参《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娇歌急管杂青丝,
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
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
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
今日河南胜昔时。


全诗除首句入韵外,第二、三、四联的平仄均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全诗各联皆“失黏”,就属于“拗体”。也有人称这种全首“失黏”、每联平仄句式一律(首联入韵不计)的诗为“对式律”。
☚ 失对   对式律 ☛
000010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