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拓荒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拓荒者 拓荒者文学月刊。1930年1月10日创刊于上海。初为太阳社刊物,自第3期起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之一。蒋光慈主编。内容以发表创作和评论为主,兼刊翻译作品。该刊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展开过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发表过鲁迅、冯乃超批判梁实秋的人性论的文章。主要撰稿人有蒋光慈、鲁迅、阳翰笙、戴平万、孟超、洪灵菲、殷夫、夏衍、钱杏邨、冯乃超、郑伯奇、楼适夷等。1930年5月10日出至第4、5期合刊时被国民政府查禁,共出5期。 ☚ 萌芽 文艺研究 ☛ 拓荒者Pioneers北美殖民时期,最先开发西部或北部地区的欧洲移民。面临着在新区建设家园和建立社区的艰巨任务。首先要在蛮荒之地设法创造生存的起码条件(食物、住所、燃料和衣物),并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教堂、学校、政府、社会规范和习俗。在道路和通信开通以前,大多过着与世隔绝、物质匮乏、劳动艰苦的生活。以顽强、乐观、简朴、机敏,不畏艰险,成为后人崇拜的对象。 拓荒者Pioneers亦称边疆居民。他们首先向西迁移到荒芜的地方,并在人口稀少的边远乡镇定居下来。激起这一早期西进运动的经济动力主要是毛皮贸易,其次是农业和淘金。移居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穷乡僻壤的德国人和苏格兰—爱尔兰后裔是首批拓荒者。其他拓荒者移居瀑布线和山麓地区。这些地区被定居后,新的拓荒者就向西迁移至俄亥俄地区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激起这种向前移动的动力来自经济上的不满,争取自由的愿望和冒险的目的。廉价的土地和贸易的良机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移民。拓荒者的生活是危险的,不象潮水区生活那样舒适。拓荒者的典型住宅是仅有简陋家具和家用器皿的圆木小屋,他们的时光消耗在仅够勉强维持生活的艰苦劳动之中。由于孤寂、印第安人的袭击、生产力低下和自然灾害,只有最强壮的人才能生存下来,疾病的蔓延葬送了许许多多村落的人口。社会生活的形式是共同建造圆木小屋,互相帮助绗被子的妇女联谊,婚礼,野营布道会和共同伐木。拓荒者对美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拓荒者 《拓荒者》tuohuang zhe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于1930年1月在上海创刊,主编蒋光慈。1930年1月,太阳社把《新流月报》改名为《拓荒者》继续出版,所以《拓荒者》第1期实为《新流月报》最后一期(即第5期)。从1930年3月第3期起成为“左联”机关刊物,1930年5月出至第4.5期合刊时被查禁。终刊号有两种封面:一为《拓荒者》,下注第4.5期合刊;一为《海燕》,没有注明期数,内容相同,只是书脊上改为“拓荒者月刊社印行”。主要撰稿人有:蒋光慈、阳翰笙、戴万平、洪灵菲、殷夫、王任叔、冯宪章、夏衍、钱杏邨、冯铿、郭沫若、郑伯奇、冯乃超等。它较多刊登革命文艺作品和理论文章,如蒋光慈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洪灵菲的《大海》和《新的集团》,戴万平的《新生》,都以农村土地革命为题材,向读者展示了新的天地和新的人物;殷夫的红色鼓动诗《血字》、《写给一个新时代的姑娘》,也是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名篇;其他如阳翰笙的小说《马桶间》、龚冰庐的戏剧《我们重新开始》,郭沫若的杂文《“眼中钉”》在当时都曾有过影响。《拓荒者》是“左联”关于文艺大众化的第一次讨论的基地之一,发表过夏衍的《文艺运动的几个重要问题》和《到集团艺术的路》,钱杏邨的《大众文艺与文艺大众化》,阳翰笙的《普罗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拓荒者》不仅辟有小说、诗歌、翻译、论文等专栏,还辟有“国内外文坛消息”栏目,及时报道各国文艺近况。《拓荒者》还以“补白”的形式,巧妙地插入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文艺语录,这不仅使得杂志版面更加活泼,又利用空白地方宣传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在经济条件极为困难和政治气氛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拓荒者》表现出了明鲜的政治倾向,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 奔流 莽原 ☛ 拓荒者Pioneers亦称“边疆居民”。指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率先移居西部荒野、建立社区的移民。为西进运动的先锋。他们深入西部,或从事皮毛贸易,或开辟农场和牧场,或开山采矿,建立了许多移民点和村镇。因环境险恶,困难重重,故注重相互帮助与支援。对西部的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