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崧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崧高

崧高

《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三家《诗》无异义。朱熹云:“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谢,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诗集传》)较《毛诗序》简明扼要。《小雅·黍苗》写召伯奉宣王之命,为申伯建筑谢邑,与此诗相表里,可参看。前人有以为此诗语虽褒美,而微文深意则在言外,讥宣王疏远申伯贤臣,不能引以自辅。此读诗者之理解,可备一说。全诗八章,每章八句。写宣王命召伯建筑谢邑,经营土地,又派傅御代迁家人,临别设宴饯行,赏赐丰厚,申伯荣归封地,为各诸侯做出表率。每事申言,句义多重复之处,前人以为“写(宣王)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严粲《诗缉》)。此诗写赠别,但以崧岳巍峨起首,发端庄严凝重,气势雄伟,“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方玉润《诗经原始》)。篇末作者尹吉甫自报姓名,自述作意,并自评自赏己诗为“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实为创格。

☚ 云汉   烝民 ☛

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11),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12),世执其功(13)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14),以作尔庸(15)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16)
 王命傅御(17),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有俶其城(18),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19),王锡申伯。
 四牡蹻蹻(20),钩膺濯濯(21)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22)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23),以作尔宝。
 往远王舅(24),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25),王饯于郿(26)
 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粻(27),式遄其行(28)
 申伯番番(29),既入于谢。
 徒御啴啴(30),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31),不显申伯。
 王之元舅(32),文武是宪(33)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34),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35),以赠申伯。


 

 【注释】①崧:高貌。岳:四岳。②骏:高大。极:至。③甫:仲山甫。申:申伯。④翰:栋梁。⑤蕃:屏障。⑥宣:宣导。⑦亹亹(wěi):勤勉貌。⑧缵(zuǎn):任用。⑨谢:地名。⑩式:法。(11)召伯:召虎,即召穆公。(12)登:升。(13)功:政事。(14)因:用。(15)庸:城。(16)彻:治。(17)傅御:申伯家臣之长。(18)俶(chù):美貌。(19)藐藐:高大貌。(20)蹻蹻 (jiǎo):强壮貌。(21)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zhuó):明亮。(22)路车:即“辂车”,诸侯乘坐之车。乘马:四马。(23)介圭:大圭。(24)远 (jì):语助词。(25)信:的确。(26)饯(jiàn):摆酒送行。郿:地名。(27)峙(zhì):聚积。粻(zhāng):粮食。(28)遄(chuán):迅速。(29)番番:英俊貌。(30)啴啴(tān):人多貌。(31)戎:你。(32)元:大。(33)宪:效法。(34)揉:安。风:曲调。(35)肆好:极好。
 【鉴赏】这是尹吉甫送申伯就封于谢之诗。
 全诗八章。申伯是宣王之舅,原为申国之君。因贤,后人为周之卿士。继而宣王又命他为牧伯,总理南国之事。就在宣王为申伯饯行之时,尹吉甫作此诗以送之。
 首章写申伯德才之盛。发端起笔突兀,造语雄奇。四岳大山,高耸云天。这四岳降下神灵,生下仲山甫及申伯。这里“甫”“申”并提,意在给申伯增色。当时仲山甫为相,其位略高于申伯。诗以“甫”衬“申”,更可见出申伯之贤。这“申”与“甫”德才相匹,均堪称周之栋梁。故他俩足可捍患难于四国,宣德泽于四方。可见此章实为申伯封谢而张本。
 中四章写申伯受封。申伯就国之前,宣王就命召伯去经营谢邑;申伯就国之时,宣王又赏赐有加。而这些于诗中交错写来,很能曲尽宣王恩泽之优渥。二章言封谢之意。勤勉的申伯,宣王任命他统理南国之事。在“谢”地筑城邑,作那南国的榜样。为此,宣王命召伯前往谢地“定宅”,以安申伯之居。宣王晋升申伯为南国牧伯,并让他传其子孙,世世代代执掌权柄。三章言封谢之命。宣王赐命申伯,作那南国的榜样。并赐命申伯就用那谢人建筑谢城。接着宣王命召伯前往谢地治理田亩,以为申伯久居之粮。最后宣王命申伯家臣之长将其“私人”也迁徙于谢。代迁“私人”,古未有之,如此宠赐恐自宣王待申伯始。四章言封国建成。申伯的工程,是召伯负责经营。谢邑既成,其城壮美;宗庙既成,其貌高广。就国之前,宣王赐给申伯四匹强健之马以及明亮的缨带上的金钩。五章言即将就国。宣王遣送申伯就国,赐给他大车与四马。宣王宽慰申伯说:“我谋划你的居处,都不如谢邑好。”接着又赐给申伯一枚大圭玉,以作为传世珍宝。这足见申伯受赐之厚。最后宣王说:“去吧,舅父,保卫好那南方的国土。”话语之中寄托着殷切的期望。
 


 六、七章写申伯就国。六章言宣王饯行。申伯果然起程,于是宣王在郿县设宴饯行。申伯转向南行,确实向谢邑归往。这“信迈”“诚归”四字值得玩味。从中既可见出宣王数留申伯之情,同时也可见出申伯依恋京城之意。尽管如此,但申伯顾全大局,服从王命,到底还是就国于谢了。临行前,宣王又命召伯去规划疆界,并命备足食粮,以供途中急行之需。七章言申伯入谢。这是诗人设想申伯入谢的情景。申伯勇武,已进入谢邑。随行步卒车夫众多,遍国之人皆大欢喜,并相贺说:你们从此有了好国君。这显赫的申伯,他是宣王的大舅,文武兼备,故文臣武将皆效法申伯。这是对申伯文德武功的高度赞颂。
 末章写作诗之由。申伯的德行温柔慈惠而又耿直。他安定了天下万邦,其声誉传播于四方。于是尹吉甫作诗加以颂扬。这诗意味深长,曲调优美,特用以赠给申伯以壮行色。
 《诗序》说“美宣王”。此正中诗旨。诗言“定宅”、“彻土田”、“彻土疆”、营城邑、建寝庙及申伯入谢,此正所谓美宣王“能建国”。诗言“迁移人”、赐“四牡”、赐“路车”、赐“介圭”、“饯于郿”、“峙其粻”,此正所谓美宣王能“亲诸侯”。宣王如此褒赏申伯之功,正可见出诗美宣王中兴之业。吴闿生《诗义会通》说是“刺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这恐非是。如前所述,宣王晋升申伯为牧伯,而且赏赐还特加其度,这能说是“疏远贤臣”吗?这种以美为刺的说法难以令人置信。

诗词《崧高》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11)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12)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13)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14)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15)我图尔居,莫如南土。(16)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17)往远王舅,南土是保。(18)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19)申伯还南,谢于诚归。(20)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式遄其行。(21)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22)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23)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24)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25)揉此万邦,闻于四国。(26)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27)其风肆好,以赠申伯。(28)

 
 【注释】 ①崧(song 松):山高大的样子。维:犹“是”。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霍山、华山、恒山(《从朱熹《诗集传》说)。骏:借为“峻”。②降神:降神灵之和气。甫:诸侯国名,此指甫侯。申:诸侯国名,此指申伯,周厉王申后的兄弟,宣王的母舅。③翰:骨干。④四国:四方之国。于:犹“为”。蕃:借为“藩”,藩篱,屏蔽。宣:借为“垣”,围墙(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⑤亹(wei 伟)亹:勤勉的样子。王:指宣王。缵:继承,此为使动用法。之:代申伯。⑥上“于”:犹“为”。下“于”:在。谢: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县。式:法式。⑦召伯:即召穆公虎。⑧登:成。执:守。功:功业。⑨因:依靠。是:此。庸:借为“墉”,城墙。⑩彻:划分,测定。(11)傅御:冢宰。一说申伯家臣之长。私人:家臣。(12)是营:经营这些。是,此。(13)有俶(chu 触):美好。寝庙:即宗庙。古代统治者宗庙分前后两部分,前曰庙,后曰寝,合称寝庙。藐藐:华美的样子。(14)锡:赐。蹻蹻:强壮的样子。钩膺:马胸前颈上的装饰物。濯濯:光泽鲜明的样子。(15)路车:即辂车,古时天子、诸侯乘坐的大车。乘(sheng胜)马:四匹马。(16)我:宣王自称。图:考虑。尔:你,指申伯。莫:没有什么地方。(17)介圭:大圭,玉制礼器。(18)(ji 记):语助词。(19)信:果。迈:行。郿(mei 眉):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北。(20)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诚:诚然。(21)峙:储备。(zhang 章):粮食。式:犹“乃”。遄(chuan 船):速。(22)番(bo 波)番:勇武的样子。徒:徒步随从、士兵。御:驾车的士兵。啴(tan 贪)啴:多而威武的样子。(23)周:遍。咸:都。戎:你,你们。翰:骨干。(24)不显:即“丕显”,十分显赫。丕,大。元:大。宪:法式。(25)惠:和顺。(26)揉:安,顺。四国:四方诸侯国。(27)吉甫:君吉甫,宣王大臣。诵:歌。硕:大,引申为美。(28)风:曲调。肆好:很好。
 
 【译文】 四岳大山巍峨高耸,峻峭挺拔上摩苍穹。四岳把那灵气降下,甫侯申伯在人间出生。就是申伯和那甫侯,佐助周朝是中坚梁栋。四方诸侯他们作藩篱,四方国家他们作干城。申伯从事恳恳辛勤,宣王派他把祖业继承。在那谢地建立城邑,南国准则诸侯尊奉。周王命令那召伯虎,把申伯宫宅规划斟定。建成都邑在这南国,世世代代保持功勋。周王命令大臣申伯,要作南方诸侯楷模。依靠这些谢地之人,建起你那都邑城郭。王命召伯来到谢邑,测定整理申伯封地。周王命令傅御之臣,把他的家臣迁往谢邑。申伯在那谢地的工程,由召伯来规划经营。城墙修得厚实坚固,祖先寝庙也已落成,庙宇建得华美精工。周王赏赐申伯礼品,四匹公马威武强壮,颈带胸缨光亮荧荧。周王将那申伯遣送,高车驷马一路顺风。并说,我考虑了你的封地,没有一处比南方合适。赐你诸侯的硕大圭玉,作为你邦国的宝器。前去吧,王舅!把你的南土好好保持。申伯果真启程动身,周王在那郿郊饯行。申伯就要回归南国,诚然南下去往谢城。周王命召伯到南方,把申伯封地疆界划定。还要把那粮食储足,以便加速申伯行程。
 威武雄壮的申伯一行,已经回到谢邑之中,队列浩荡车兵步兵。遍城人都十分高兴,你们邦国有了梁栋。何其光耀显赫的申伯,你是那周宣王的大舅,文德武功国人尊奉。申伯他那美善德行,正直温良而且和顺。安定天下诸侯万邦,赫赫美名传于四方。吉甫作了这首诗歌,篇幅长大典雅出色。曲调韵律特别美好,用作礼物赠给申伯。
 
 【集评】 明·严灿:“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诗缉》卷十)
 清·姚际恒:“起得庄重。”“此与下篇皆吉甫所作。理明词顺,俊快自得,与《桑柔》、《云汉》之古构稍不类。宣王与厉王时文章风气已有升降如此。”(《诗经通论》卷十五)
 清·方玉润:“(一章)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二、三、四、五章)中开四章皆王遣臣代其经营而赐予之,自城郭、宗庙、宫室、车马、宝玉,以及土田、赋税之属,无不具备,且命傅御迁其家人,则宠荣者至矣。(六章)至是始入饯行正面,更为备及行粮,是何等周密! (七章)入谢乃文章后路应有之意。(八章)结尾点明作意,并特表其功德之盛,非徒以亲贵邀宠者,亦诗人自占身分处。”(《诗经原始》卷十五)
 清·牛运震:“从山川钟灵源头说来,神奇高肃,撑得起,压得住。”“屡提王命、王遣、王锡云云作眼目,错综有法,郑重有体。只是元舅出封一事,叙得国典主恩,庄重款洽,格体高雅,风谕含蓄,故知是大手笔。”(《诗志》卷七)
 
 【总案】 这首诗是周宣王大臣吉甫写给申伯送行的。它起笔不凡,叙事线索清晰,步步深入,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中间夹有宣王口吻的话,读来流畅活泼。

《诗经》之《崧高》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崧高

 〔原文〕
 崧高维岳,(三家崧作嵩。)
 骏极于天。(三家骏作峻。)
 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
 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韩蕃作藩。)
 四方于宣。
 (天、神、申,真部。翰、蕃、宣,寒部。)
 亹亹申伯。
 王缵之事。(韩缵作践,鲁缵
 于邑于谢,作荐。鲁谢作序。)
 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
 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
 世执其功。
 (事、式,之部。伯、宅,鱼部。邦、功,东部。)
 王命申伯,
 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
 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
 彻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
 迁其私人。
 (邦、庸,东部。田、人,真部。)
 申伯之功,
 召伯是营,
 有俶其城。
 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
 王锡申伯,
 四牡蹻蹻。
 钩膺濯濯。
 (营、城、成,耕部。藐、蹻、濯,宵部。)
 王遣申伯,
 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
 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鲁介作玠。)
 以作尔宝。
 往䢋王舅,
 南土是保。
 (马、土,鱼部。宝、保,幽部。)
 申伯信迈,
 王饯于郿。
 申伯还南,
 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
 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
 式遄其行。
 (郿、归,微部。疆、、行,阳部。)
 申伯番番,
 既入于谢。
 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
 不显申伯,
 王之元舅,
 文武是宪。
 (番、啴、翰、宪,寒部。)
 申伯之德,
 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
 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
 以赠申伯。
 (德、直、国、之部。硕、伯,鱼部。
 〔译文〕
 山高大而壮伟的是四岳,它们峻隆高耸直接云天。是这四岳降下了神灵,诞生了仲山甫和申伯。那申伯和那仲山甫,是周室王朝的顶梁柱。四方诸侯靠着他们来作屏障,天下四方靠他们来宣抚。
 勤勤恳恳为人从事的申伯,王继续任命了他的职事。往作城邑,去到了谢地,南国诸侯便以他为榜样模式。周王命令召伯,安顿申伯营造好他的新宅。成为这南方的一邦国,世世代代保有他的功勋权柄。
 周王命令申伯:在这南方邦国中作好榜样。依靠着这些谢邑的人,靠他们来筑造你的城墙。周王命令召伯: 整理好申伯的新领地。周王命令治事之官,迁移好他的家臣到新地方。
 申伯的作邑工程,召伯为他谋划经营。就这样开始营造他的城,寝庙屋宇已经落成。不但落成,而且藐藐然富丽堂皇,周王又赏赐申伯: 驾车的四马雄杰壮美,佩在马胸前的樊缨无论金钩还是大带都鲜明光亮。
 周王为申伯送行,又赏赐给他大车驷马。我为你的居处谋划,没有哪里能赶得上南边这个地方。赏赐给你朝版玠圭,用它来作为你的祥瑞珍宝。去吧,我的舅父,南边这个地方你要保守好。
 申伯信实将要启行,周王就在郿地设宴相送。申伯动身还归南方,定居在谢邑坚定不移。周王命令召伯: 整治好申伯的土地疆界。去沿途备足粮米,好让申伯加快他的前行。
 申伯勇武俊姿昂然,已经走进了谢邑,他的随从步卒和车兵都啴嘽喜乐。全城的人都喜气洋洋,你真有了可以依赖的好栋梁。大有荣光的申伯,周王的这大舅父,无论是文还是武都堪称诸臣的好榜样。
 申伯的品德,温良仁爱而且一身正气。怀柔悦服了这万邦,声誉传遍天下四方诸国。吉甫写下了这首歌,这诗辞真够出色。这诗曲调舒展真美妙,拿它来赠送给申伯。
 〔评介〕
 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诗与下篇《烝民》同为尹吉甫送别之作。一送申伯,一送仲山甫,以二臣位相亚,名相符,才德又相配,故於二臣之行也,特赠诗以美之”。作为一首赠别之诗,它并没有像《秦风·渭阳》那样表现眷眷不舍,深情绵邈,和于执手道别的常情,而是在诗中将赠送对象着实地夸耀、颂美了一番; 在谋篇上也见出诗人别出心裁,极意经营。
 全诗八章,章八句。首章以四岳起兴,点明申伯、仲山甫其生非凡、有大功于周,是周室栋梁。二章写申伯受到周王恩宠,徙封南国,并且周王派召伯亲去安顿。三章写申伯受命统帅南方诸国,重言王命召伯先行为申伯整治好领地。四章写召伯受命为申伯建宫室宗庙,周王又赏赐申伯。五章写周王对申伯再行赏赐,并嘱以重托。六章写周王为申伯设宴饯行,并考虑周详,命召伯为申伯安排好一路用度。七章写入谢,举国欢腾,申伯文武兼资,气度非凡,为人楷模。八章写申伯品德非凡,声誉远扬,能怀柔万邦,并说明本诗作者和作诗目的。诗篇夸耀,颂美了申伯德才兼备,为国家栋梁,他深受周王器重,是不可多得的辅国之才。
 在谋篇上本诗很有特色。诗人以先声夺人,首尾相应,振起全篇的艺术手法来突出申伯形象。方玉润说: “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诗经原始》)确如方玉润说,全诗起笔即先声夺人,矗立在读者面前的首先是岳势竞隆,峻高极天,庄严凝重,那种壮美伟岸,博大浑实一下让人生起肃然起敬之感。接着诗人点明“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这里用一个“降”字说明他们是受天之命而来。先秦诗歌大凡用“降”,皆指秉承天命,非同寻常。(见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这是时人共同的文化心理背景,无需解释,一旦用它来写人,则其人其德自是超群拔类。可见,诗人在此是着意强调仲山甫与申伯德才的高超,描绘出其人格的壮美伟岸,如同四岳。它的含量与作用和起句一样,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诗人并没有顺势而下,去正面描写申伯的才德,而是跨越了五章,才在诗篇的结末再行照应顾盼,来一番具体描绘。诗篇描写申伯其人气度不凡,一派勇武风貌; 才能超群,文功武略皆堪称楷模; 品德高尚,声誉远闻以致能怀柔万邦。这样一个首尾照应,就将申伯作为周王元舅的无比尊贵和作为周室栋梁、御侮屏障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突现出来了,暗示出他的尊贵和四岳一样,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而有力地振起全篇,中间五章描写周王对申伯的器重,对申伯照顾得殷勤周到也就顺理成章了。它说明了 “王之为是,曲尽恩荣者,非以伯为元舅也”(《诗经原始》) 而是申伯本身的才德使然。诗篇表现的不是甥舅私情而是“令德圣主,忠荩贤臣,其推诚相与,夫固非有形迹所能喻者” (同上)。从中可见诗人谋篇构思的良苦用心和诗人的艺术才能。
 另外再值得一提的是本诗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礼俗。诗正是运用礼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来自然而然地突出申伯的形象。
 诗突出地讲到申伯被封到南国,这里,从申伯受封的意义上讲出了申伯的地位。《周易·比》象辞曰: “先王建万国,亲诸侯。” 《左传·桓二年》云: “天子建国。”周宣王继厉王乱世之后,力图中兴,这时而建诸侯,支撑周室,受封者本身就具有“维国之翰”的意义。而“南国是式”则更突出地说明申伯作为侯伯的地位。《周礼·大宗伯》注云:“侯伯有功德者加命,得专征伐于诸侯。”诗中“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所表白的就是申侯的地位、作用。诗中又讲周王赐以四马、钩膺。这是周王表其私情先作的赏赐。接下来又按天子送诸侯的礼制正式赐以路车、乘马、介圭,而这赏赐的规格是 “上公九命作伯之礼。”这一礼制本身就在告诉人们申伯可以替王行命征伐诸侯。就在这礼仪等级的自然描述中,把申伯所遇的隆宠、地位的显赫、角色的重要清晰地表现出来了。这样有分量的内涵,再加之对申伯道德才能的夸耀,申伯形象自然就上升到可以拿四岳作比而毫不为过的地位。这种描写是诗人塑造形象的手段,但在今天,他却因此而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的礼俗画卷,使该诗又具有了文化史方面的价值。

《崧高》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崧高》

 崧高维岳,山大而高是四岳,


骏极于天。巍峨高耸接云天。


维岳降神,是那四岳降神灵,


生甫及申。生下甫申两贤人。


维申及甫,好个申侯和甫侯,


维周之翰。辅佐周朝顶梁柱。


四国于蕃,诸侯靠他作屏障,


四方于宣。四方靠他砌垣墙。



亹亹申伯,申伯为人勤勉力,


王缵之事。辅佐周王继祖业。


于邑于谢,分封城邑在谢地,


南国是式(11)。南国诸侯有模式。


王命召伯(12),周王命令臣召伯,


定申伯之宅(13)。安顿申伯营新宅。


登是南邦(14),建成南方一邦国,


世执其功。世代守业国运祚。



王命申伯: 王召申伯把话讲:


式是南邦。南方邦国树榜样。


因是谢人(15),依靠谢邑众乡亲,


以作尔庸(16)。就地构筑防御城。


王命召伯,周王命令召伯虎,


彻申伯土田(17)。整治申伯新领土。


王命傅御(18),又命朝廷理事臣,


迁其私人(19)。搬迁家眷到谢城



申伯之功,申伯创业立功勋,


召伯是营。多亏召伯苦经营。


有俶其城(20),城墙筑得高又厚,


寝庙既成(21)。寝庙屋宇已落成。


既成藐藐(22),富丽堂皇耀眼明,


王锡申伯(23): 王赐申伯好奖品:


四牡𫐆𫐆(24), 骏马四匹膘儿肥,


钩膺濯濯(25)。金钩樊缨亮晶晶。



王遣申伯,周王打发申伯去,


路车乘马(26): 高车驷马将动身:


我图尔居(27),我细权衡你住处,


莫如南土; 莫如南土最安宁:


锡尔介圭(28),赐你礼器玉制成,


以作尔宝。作为国宝稀世珍。


往䢋王舅(29), 去吧王舅上路程,


南土是保。确保南土永太平。


申伯信迈(30),申伯欣然要启程,


王饯于郿(31)。周王在郿来饯行。



申伯还南,申伯动身回南方,


谢于诚归(32)。定居谢邑铁了心。


王命召伯,周王吩咐召穆公,


彻申伯土疆。申伯疆界应划定。


以峙其(33), 沿途备足米粮草,


式遄其行(34)。好使申伯快快行。



申伯番番(35),申伯雄武气昂昂,


既入于谢。挺进谢城逞英豪。


徒御啴啴(36),步卒车骑军容盛,


周邦咸喜(37)。全城欢呼乐陶陶。


戎有良翰(38)。国有栋梁好依靠。


不显申伯(39),申伯显赫志气高,


王之元舅(40),周王大舅美名扬,


文武是宪(41)。文武双全树榜样。



申伯之德,申伯美德人人夸,


柔惠且直(42)。温良恭俭又正派。


揉此万邦(43),怀柔天下众诸侯,


闻于四国。誉满四海顶呱呱。


吉甫作诵(44),吉甫写下这首歌,


其诗孔硕(45),辞情恺切传嘉话,


其风肆好(46),曲调优雅扣心弦,


以赠申伯。赠给申伯锦添花。



[注释] ①崧:山大而高。维:是。岳:指最高大最尊重的山,中国有四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按:先秦古籍只称四岳,无中岳(嵩山),至《周礼·春官·大宗伯》及《大司乐》才有五岳之名。②骏:通“峻”,高大。极:至。③维:发语词,无义。④甫:指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一说指甫(吕)侯。申:申伯,周宣王的舅父。⑤翰:通“干”,骨干,栋梁。⑥于:为,是 蕃:通“藩”,藩篱,屏障。⑦宣:垣的假借,围墙。喻屏障。⑧亹(wei)亹:勤勉的样子。⑨王:指周宣王。缵(zuan):继承。之:指申伯。⑩于:前一“于”,为,建;后一“于”,在。谢:地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11)南国:谢在周之南,故言。式:做………的榜样。(12)召伯:即召穆公,名虎,周宣王大臣。(13)定:确定。(14)登:成。(15)因:依靠。是:这。(16)庸:通“墉”,城。(17)彻:治理、整顿。(18)傅御:辅佐周王办事的大臣。一说诸侯家臣中的总管。(19)私人:家臣。(20)有俶(chu):形容城的厚。俞樾:“城贵其高,亦贵其厚。”(21)寝庙:古代宗庙建筑分两部分,前面祭祀的叫庙,后面停放牌位和先人遗物的叫寝,总称寝庙。(22)藐藐:美盛、华丽的样子。(23)锡:同“赐”,赏赐。(24)𫐆(jue)𫐆:强壮的样子。(25)钩膺:指套在马头和马胸上的带饰。 濯(zhuo)濯:鲜明而有光彩的样子。(26)路车:诸侯坐的车子。乘马:四匹马。(27)图:考虑。(28)介圭:玉制的礼器。诸侯朝见天子时拿在手上的瑞玉。(29)䢋(ji):语助词,犹哉。(30)信:的确,确实。迈:行,往。(31)饯:设宴送行。郿(mei):在今陕西省郿县东北。(32)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的倒装。(33)以:乃,就。峙:储备。(zhang):粮食。(34)式:用。 遄(chuan):快,迅速。(35)番(bo)番:勇武的样子。(36)徒:步兵。御:车夫。啴(tan)啴:众多的样子。(37)周:遍。邦:指谢邑。(38)戎:你。(39)不:通“丕”,大。显:显赫。(40)元:大。(41)宪:法式,榜样。(42)柔:柔和,温和。惠:和顺。(43)揉:使顺服,安抚。(44)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官卿士,伐𤞤狁有功。 诵:歌。(45)硕:大而美。(46)风:曲调。 肆好:极好,谓其词意深长。



[赏析] 《诗》三百,大都是无名氏所作。《诗序》确定的作者,可信程度甚小。《诗》中明确标明作者的仅有《小雅·巷伯》的寺人孟子,《小雅·节南山》的家父,《鲁颂·閟宫》的奚斯,《大雅·崧高》和《大雅·烝民》是尹吉甫等五篇四位作者而已。此诗写的是周宣王时,申伯来朝。中伯是周厉王妻申后的弟弟。宣王为了优待这位母舅,增加他的封地,派遣召伯虎去南方给他建筑谢城和寝庙,经营土地,划定疆域,又派傅御代迁家人;临别时设宴饯行,赏赐丰厚。申伯荣归封地,给各诸侯国做出了表率。为此,大臣尹吉甫作了这首歌以赠送。全诗八章,每章八句。首章盛赞申伯不寻常的降生。总叙其在周廷中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次章写分封谢地,世代守业,成为南方各诸侯国的榜样。三章周王派召伯虎去建设谢城,整治土地,并派傅御搬迁家人。四章写召伯虎为其建成寝庙;宣王又赏赐骏马四匹。五章周王临别赠言,并馈赠宝玉。六章宣王在郊邑设宴饯别,并备足行粮。七章写申伯入谢城时的盛况。八章颂美申伯功德,并点明此诗作意。


这首诗所涉及的内容,对今天的读者显然有其认识作用。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王亲国戚享有种种特权。此诗所反映的宣王褒赏申伯事即可见一斑。从封邑、寝庙、宫室、家人、车马、宝玉乃至土地、𫘳粮等赏赐,无所不有,无以复加。因申伯是宣王的母舅,其备受恩宠,自不足奇。而可奇的是,在奴隶制(包括封建制)社会里,国君赏赐亲贵、勋臣以车马、宝玉,本为司空见惯之事,但代营其城堡、宗庙的,却不常有;馈赠车马,赐以甲第,亦是家常便饭,但代迁其室家,并虑及行粮的,却不常有。开了这个先例的就是宣王对申伯的荣宠。《崧高》是我国早期反映这一内容题材的诗章,尤值得重视。吴闿生以为此诗“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诗义会通》)。此乃诗外意,非诗中旨;是读者的理解,并非诗人主观的意图不可否认,诗人对此是深加讳饰的。他极力避免给人申伯只是依靠亲贵而邀宠的印象。故在诗里努力把申伯塑造成为“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方玉润《诗经原始》)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盖世英雄。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它的谋篇布局和起结笔法。纵览全诗,它以“王命”为线索,以“王舅”为中心,以“召伯”为媒介,以“饯行”、“入谢”为归宿。它每事申言,再三嘱托;或明褒,或暗誉;夹叙夹议,不厌句义重复,以此表示宣王对申伯宠眷之隆,丁宁之切,礼文备至,曲尽恩荣。严粲《诗缉》说:“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𫐆𫐆,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 一 一穿凿分别也。”“自是一体”,别具一格,这或许是此诗与他诗在体式上的区别。是其与众不同的特异之处,抑或是它的病垢、累赘?读者当自能审察明鉴。


再从此诗的起结笔法考察。诗的关节是赠别,却没有从饯行写起,而是从高处、大处、远处、奇处落笔,揭示其降生、品德、贡献、作用、地位和影响,给人有个总印象。“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气势雄伟,出手不凡。方玉润评曰:“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又曰:“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诗经原始》)既指出起句的艺术特色,又点明了它的用意和深远影响。从诗的整体看,主要手法是“赋”,而首章发端,用的却是“比兴”。以维岳降神,引出申伯的诞生非同寻常,来历有自;以维岳极天,喻元舅无比尊贵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周王朝的勋臣台柱,是御侮四方诸侯的屏障;同时也暗示其人所以受到圣主殊加恩宠的症结所在,为塑造申伯这一人物形象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诗的结尾,赞美申伯功德,与开篇呼应,自是习见;又述诗人作意,亦非新奇。但曰“其诗孔硕,其风肆好。”自许、自夸、自评、自赏其诗,实为罕见,是一大创造,值得一书。明人钟惺十分欣赏此诗的收结。谓“古人作诗自知自赏如此”,清人姚际恒谓“理明词顺,俊快自得”,从不同角度道出了此诗的风姿神韵。

《诗经》-《崧高》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 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 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士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四牡𫏋𫏋, 钩膺濯濯。
 王遗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 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诗序》说:“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新诸侯,褒赏申伯焉。”《诗集传》曰:“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谢,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诗序》和朱熹分别就时代和诗的内容而言,可以并存。
 此诗共八章,章八句。主旨是赞美颂扬申伯是周王室的坚强支柱、封在南疆,正可维护王室的安全。诗的第一章写天生申伯、甫侯,作为周王室的坚强辅弼。第二章写王命召伯定申伯的封地,结果封在南帮。第三章写周王命令在谢地建城,命令召伯为之划定疆域,命令傅御 (即冢宰) 分配给申伯奴隶。第四章写王命召伯励申伯修治城堡寝庙,并赐申伯骏马。第五章写周王赐申伯车马,象征权力的玉圭,让申伯在南国安居。第六章写用申伯南归,王为之饯行、要求他早些动身。第七章,写申伯到达谢地、人民都很欢喜,这大约是设想之辞。第八章,写申伯有美好的道德,因而尹吉甫为之作诗送行。
 这是一首送行诗。大约是宣王南征失败后,封申伯于南帮,以安定民心,屏护王室。这首诗平铺直叙,叙事比较详尽,但稍嫌板滞。感情也不够深挚,似是应酬之作。在读过尹吉甫的另一首送行诗《函民》后,这种感觉就更明显。
 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层次清晰,格式严谨。周代送行诗的格式大概都是这样。先颂赞其人之德才,次写出行之人的职责,任务,后缀以写诗人的姓名,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不高,它的意义仅在于作为研究西周末期社会状况的资料。
崧高

崧高

〔原文〕
崧高维岳,(三家崧作嵩。)
骏极于天。(三家骏作峻。)
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
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韩蕃作藩。)
四方于宣。
(天、神、申,真部。翰、蕃、宣,寒部。)
亹亹申伯。
王缵之事。(韩缵作践,鲁缵
于邑于谢,作荐。鲁谢作序。)
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
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
世执其功。
(事、式,之部。伯、宅,鱼部。邦、功,东部。)
王命申伯,
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
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
彻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
迁其私人。
(邦、庸,东部。田、人,真部。)
申伯之功,
召伯是营,
有俶其城。
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
王锡申伯,
四牡蹻蹻。
钩膺濯濯。
(营、城、成,耕部。藐、蹻、濯,宵部。)
王遣申伯,
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
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鲁介作玠。)
以作尔宝。
往䢋王舅,
南土是保。
(马、土,鱼部。宝、保,幽部。)
申伯信迈,
王饯于郿。
申伯还南,
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
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
式遄其行。
(郿、归,微部。疆、、行,阳部。)
申伯番番,
既入于谢。
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
不显申伯,
王之元舅,
文武是宪。
(番、啴、翰、宪,寒部。)
申伯之德,
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
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
以赠申伯。
(德、直、国、之部。硕、伯,鱼部。
〔译文〕
山高大而壮伟的是四岳,它们峻隆高耸直接云天。是这四岳降下了神灵,诞生了仲山甫和申伯。那申伯和那仲山甫,是周室王朝的顶梁柱。四方诸侯靠着他们来作屏障,天下四方靠他们来宣抚。
勤勤恳恳为人从事的申伯,王继续任命了他的职事。往作城邑,去到了谢地,南国诸侯便以他为榜样模式。周王命令召伯,安顿申伯营造好他的新宅。成为这南方的一邦国,世世代代保有他的功勋权柄。
周王命令申伯:在这南方邦国中作好榜样。依靠着这些谢邑的人,靠他们来筑造你的城墙。周王命令召伯: 整理好申伯的新领地。周王命令治事之官,迁移好他的家臣到新地方。
申伯的作邑工程,召伯为他谋划经营。就这样开始营造他的城,寝庙屋宇已经落成。不但落成,而且藐藐然富丽堂皇,周王又赏赐申伯: 驾车的四马雄杰壮美,佩在马胸前的樊缨无论金钩还是大带都鲜明光亮。
周王为申伯送行,又赏赐给他大车驷马。我为你的居处谋划,没有哪里能赶得上南边这个地方。赏赐给你朝版玠圭,用它来作为你的祥瑞珍宝。去吧,我的舅父,南边这个地方你要保守好。
申伯信实将要启行,周王就在郿地设宴相送。申伯动身还归南方,定居在谢邑坚定不移。周王命令召伯: 整治好申伯的土地疆界。去沿途备足粮米,好让申伯加快他的前行。
申伯勇武俊姿昂然,已经走进了谢邑,他的随从步卒和车兵都啴嘽喜乐。全城的人都喜气洋洋,你真有了可以依赖的好栋梁。大有荣光的申伯,周王的这大舅父,无论是文还是武都堪称诸臣的好榜样。
申伯的品德,温良仁爱而且一身正气。怀柔悦服了这万邦,声誉传遍天下四方诸国。吉甫写下了这首歌,这诗辞真够出色。这诗曲调舒展真美妙,拿它来赠送给申伯。
〔评介〕
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诗与下篇《烝民》同为尹吉甫送别之作。一送申伯,一送仲山甫,以二臣位相亚,名相符,才德又相配,故於二臣之行也,特赠诗以美之”。作为一首赠别之诗,它并没有像《秦风·渭阳》那样表现眷眷不舍,深情绵邈,和于执手道别的常情,而是在诗中将赠送对象着实地夸耀、颂美了一番; 在谋篇上也见出诗人别出心裁,极意经营。
全诗八章,章八句。首章以四岳起兴,点明申伯、仲山甫其生非凡、有大功于周,是周室栋梁。二章写申伯受到周王恩宠,徙封南国,并且周王派召伯亲去安顿。三章写申伯受命统帅南方诸国,重言王命召伯先行为申伯整治好领地。四章写召伯受命为申伯建宫室宗庙,周王又赏赐申伯。五章写周王对申伯再行赏赐,并嘱以重托。六章写周王为申伯设宴饯行,并考虑周详,命召伯为申伯安排好一路用度。七章写入谢,举国欢腾,申伯文武兼资,气度非凡,为人楷模。八章写申伯品德非凡,声誉远扬,能怀柔万邦,并说明本诗作者和作诗目的。诗篇夸耀,颂美了申伯德才兼备,为国家栋梁,他深受周王器重,是不可多得的辅国之才。
在谋篇上本诗很有特色。诗人以先声夺人,首尾相应,振起全篇的艺术手法来突出申伯形象。方玉润说: “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诗经原始》)确如方玉润说,全诗起笔即先声夺人,矗立在读者面前的首先是岳势竞隆,峻高极天,庄严凝重,那种壮美伟岸,博大浑实一下让人生起肃然起敬之感。接着诗人点明“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这里用一个“降”字说明他们是受天之命而来。先秦诗歌大凡用“降”,皆指秉承天命,非同寻常。(见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这是时人共同的文化心理背景,无需解释,一旦用它来写人,则其人其德自是超群拔类。可见,诗人在此是着意强调仲山甫与申伯德才的高超,描绘出其人格的壮美伟岸,如同四岳。它的含量与作用和起句一样,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诗人并没有顺势而下,去正面描写申伯的才德,而是跨越了五章,才在诗篇的结末再行照应顾盼,来一番具体描绘。诗篇描写申伯其人气度不凡,一派勇武风貌; 才能超群,文功武略皆堪称楷模; 品德高尚,声誉远闻以致能怀柔万邦。这样一个首尾照应,就将申伯作为周王元舅的无比尊贵和作为周室栋梁、御侮屏障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突现出来了,暗示出他的尊贵和四岳一样,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而有力地振起全篇,中间五章描写周王对申伯的器重,对申伯照顾得殷勤周到也就顺理成章了。它说明了 “王之为是,曲尽恩荣者,非以伯为元舅也”(《诗经原始》) 而是申伯本身的才德使然。诗篇表现的不是甥舅私情而是“令德圣主,忠荩贤臣,其推诚相与,夫固非有形迹所能喻者” (同上)。从中可见诗人谋篇构思的良苦用心和诗人的艺术才能。
另外再值得一提的是本诗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礼俗。诗正是运用礼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来自然而然地突出申伯的形象。
诗突出地讲到申伯被封到南国,这里,从申伯受封的意义上讲出了申伯的地位。《周易·比》象辞曰: “先王建万国,亲诸侯。” 《左传·桓二年》云: “天子建国。”周宣王继厉王乱世之后,力图中兴,这时而建诸侯,支撑周室,受封者本身就具有“维国之翰”的意义。而“南国是式”则更突出地说明申伯作为侯伯的地位。《周礼·大宗伯》注云:“侯伯有功德者加命,得专征伐于诸侯。”诗中“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所表白的就是申侯的地位、作用。诗中又讲周王赐以四马、钩膺。这是周王表其私情先作的赏赐。接下来又按天子送诸侯的礼制正式赐以路车、乘马、介圭,而这赏赐的规格是 “上公九命作伯之礼。”这一礼制本身就在告诉人们申伯可以替王行命征伐诸侯。就在这礼仪等级的自然描述中,把申伯所遇的隆宠、地位的显赫、角色的重要清晰地表现出来了。这样有分量的内涵,再加之对申伯道德才能的夸耀,申伯形象自然就上升到可以拿四岳作比而毫不为过的地位。这种描写是诗人塑造形象的手段,但在今天,他却因此而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的礼俗画卷,使该诗又具有了文化史方面的价值。

☚ 云汉   烝民 ☛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山部 > 名山 > 崧高
崧高  sōnggāo

亦作“嵩高”,亦稱“嵩丘”、“嵩室”。即嵩山。五岳之中岳,在河南省登封縣北。三峰并峙:東爲太室山,中爲峻極山,西爲少室山。《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爲中岳。”晉·潘岳《懷舊賦》:“前瞻太室,傍眺嵩丘。”唐·鄭谷《讀故許昌薛尚書詩集》詩:“難忘嵩室下,不負蜀江濱。”《三才圖會·地理·嵩岳圖》:“《釋名》云:‘嵩字或爲崧,山大而高曰嵩。’《白虎通》云:‘中央之嶽獨加高字者何?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漢武帝登中嶽,聞有呼萬歲聲,於是以三百户封奉祠,命曰崇高邑。至後漢靈帝復改崇高爲嵩高焉。戴延之《西征記》云:‘其山東謂太室,西謂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

崧高(嵩山)

山高

山高

垚 嵩 嶚峣
山大而高:崧高
山高而陡:陖峻拔
山高的样子:钦岑 峻峻
山高大的样子:
山高耸的样子:

☚ 山势   陡峭 ☛

崧高sōng gāo

同“嵩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