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魂腔 拉魂腔戏曲剧种。由肘鼓子发展形成。肘鼓子又名郑国戏、周姑子,即用神调说唱戏曲故事,演唱时艺人敲击狗皮蒙的鼓。清中叶后,与秧歌戏、花鼓戏结合成为戏曲,并以柳叶琴为主奏乐器。唱曲时尾声用拖腔,以人声帮和(后亦用唢呐及弦乐),男角尾音不翻高,女角用花腔滑音,翻高八度,据说有拉人魂魄的作用,故称。剧目有《孟姜女哭长城》、《王二姐做梦》、《货郎担》、《喝面叶》、《砸车子》、《小二姐劝夫》等。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地区。属拉魂腔剧种有柳琴戏、柳腔、茂腔、五音戏等。 ☚ 柳子腔 汉调 ☛ 拉魂腔三3277名戏曲剧种。即柳琴戏,流行于江苏徐州、山东枣庄、安徽等地区。中原官话。山东枣庄〖 〗、郯城〖 〗。江苏徐州〖 〗。   拉魂腔 拉魂腔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的旧称。因唱腔尾声翻高八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魂,而称拉魂腔。详见有关条。 ☚ 泗州戏 越剧 ☛ 拉魂腔la hun qiangSuzhou opera,popular in the Huaihe River area 拉魂腔branch of Anhui opera;lahunq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