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拉丁美洲农业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拉丁美洲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 of Latin America

拉丁美洲系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全洲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陆地面积约2 050万平方公里。大部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线在中部穿过,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平原广阔,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宜于农牧业生产。1980年,耕地面积1.74亿多公顷,其中灌溉面积1 418万公顷,主要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维亚等国;牧场5.39亿公顷;森林面积10亿公顷,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4。秘鲁、巴西沿海和加勒比海是全洲三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1981年,总人口3.68亿,其中农业人口1.25亿,占总人口的34%,农业劳动人口3 920.5万人,占劳动总人口的35%。全地区大致可分为三个大区:❶墨西哥。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生产棉花、玉米、小麦、甘蔗、咖啡、剑麻。
❷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包括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洪都拉斯、伯利兹;大小安第列斯群岛中的巴巴多斯、多米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古巴、海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等。多数国家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主要生产甘蔗、咖啡、香蕉、烟草。
❸南美地区。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巴拉圭、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乌拉圭、苏里南、委内瑞拉和法属圭亚那。阿根廷的小麦、玉米、肉类、羊毛,巴西的大豆、咖啡、可可、香蕉、棉花、蔗糖、剑麻,秘鲁的鱼粉、鱼油,乌拉圭的肉类、羊毛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发展沿革 殖民时期(1492~1826年)拉美农业发展缓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主的宗主国推行封建大授地制(Encom enda)和使用奴隶劳动的种植园制。18世纪,大庄园制形成。庄园主对印第安人进行封建性剥削。农业受宗主国主宰,形成种植单一作物的畸形状态。19世纪初,拉美各国相继独立。英、美等国推行新殖民主义,在拉美继续维护大庄园制和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20世纪开初的25年,帝国主义列强为掠夺原料,促使拉美发展供出口的商品农业。阿根廷的小麦、巴西的咖啡、古巴的甘蔗等农业专业区逐渐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拉美,特别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国家的农村渐居主导地位。
农业生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多数拉美国家的经济基础。许多拉美国家的农业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1/3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的农业生产增长较快。1950~1980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3.3%,但7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增长放慢,1973~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6%。拉美19国农业生产概况如下表。

拉丁美洲国家农业生产概况

项目
年份
国 别
农 业
人口占
总人口
(%)
农业产值
占国内生
产总值
(%)
农业产值年
平均增长率
(%)
1981196019831965~19731973~1983
阿 根 廷
玻利维亚
巴 西
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
13
49
37
27
34
15.6
24.4
16.5
33
29.3
15.4
16.6
15
20.1
21
-0.1
3.5
3.8
4.0
2.7
1.5
1.5
4.2
3.7
1.7
智 利18 8.3-1.13.7
厄瓜多尔
萨尔瓦多
危地马拉
海 地
洪都拉斯
墨 西 哥
尼加拉瓜
巴 拿 马
巴拉圭
秘 鲁
多米尼加共和国
乌 拉 圭
委内瑞拉
44
51
54
66
62
35
41
34
49
39
56
12
17
38.1
35.7
32.6
48.8
32.7
16.1
26.4
25.7
39.5
24.6
33.8
11.0
7.3
13.3
26.1
25.2
32
30.2
8.5
25.8
10.1
25.9
15
17.2
13.7
6.8
3.9
3.6
5.8
-0.3
2.4
5.4
2.8
3.4
2.7
2.0
5.9
0.4
4.5
1.9
0.7
2.3
0.7
3.3
3.5
1.4
1.4
6.0
0.9
3.2
1.5
2.6

拉美国家,特别是中美洲各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单一作物制和产品主要供出口。1982年,全地区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6.2%。其中巴西和哥伦比亚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香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7.3%,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三国香蕉出口占世界香蕉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甘蔗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5%,巴西、墨西哥、古巴的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古巴的蔗糖出口居世界首位;可可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8.8%, 巴西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全地区大豆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8.2%,牛肉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8.3%。全地区粮食生产增长速度(2.0%)低于人口增长(2.9%)。自20世纪50年代起,拉美由粮食出口地区变为粮食进口地区,除阿根廷外,其他拉美国家每年进口大量粮食。1974年拉美22个国家共进口粮食1 304万吨,1981年2 415万吨,1983年2 532万吨,其中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古巴四国粮食进口占全地区进口量的71.4%。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1981年, 全地区肉类产量832万吨,其中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国产量565万吨, 占全地区产量的68%; 1983年三国牲畜头数1.57亿头, 占全地区牲畜头数的5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1969~1971年, 全地区拥有拖拉机63.75万台, 1982年为92.08万台; 联合收割机1969~1971年为9.23万台,1980年增至12.87万台。50年代开始,拉美许多国家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培育良种,防治病虫害,农作物单产有所提高。1974~1976年, 全地区谷物每公顷单产1 640千克,1982年为1 992千克; 同期, 小麦每公顷单产由1 502千克增至1 878千克。
土地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三: ❶大地产所有制(hacienda), 即大庄园制(lati-fundio)。其特点是大地产主私人占有大量的好地。80年代初, 拉美大地产主占全部经营单位数的22%, 却占有土地82%。
❷小地产所有制(pequena propiedad或minifundio)。一般占有土地在50公顷以下。1970年, 墨西哥有小地产者99.73万, 占有土地7 014.4万公顷。
❸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即农牧业合作社集体占有土地,合作经营。在墨西哥称为“村社”(ejido)。在墨西哥、秘鲁和危地马拉还有一种称作“公社” (co-munidad)的集体所有制。这种公社所有制是印第安人自古沿袭下来的土地公有制形式,土地属集体所有,使用权归个人, 可以继承。
农业经营方式有:❶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牧场、庄园和种植园。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 雇用农业工人, 多专门从事出口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农牧场和庄园分布在墨西哥北部和西北部、阿根廷中部潘帕平原、巴西东南部、智利中部、秘鲁和哥伦比亚沿海等地。
❷传统的大庄园。多分布在远离经济中心、人口稀少地区,经营粗放, 生产率低。土地由佃农和垦殖农耕种。佃农按分成制向庄园主缴纳货币地租。垦殖农终年劳动以换取一小块土地和极低微的工资或购物券。20世纪50年代后,许多庄园开始使用农业机械和雇佣劳动,经营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❸合作社。自20世纪30年代起,拉美许多国家相继实行土地改革, 将一部分闲置的或耕作粗放的大地产和国有荒地, 分配或转售给农民。1950~1970年间共分配土地约7 000万公顷,受益农民约175万户。土地改革后,由政府组织或农民自行组织合作社,土地属合作社集体所有, 由农户分散经营。在筹集资金、取得国家贷款、实行机械化生产和组织销售等方面, 合作社处于比小农优越的地位。秘鲁、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都有这种合作组织。此外, 还有为数众多的小农户, 即小庄园, 以农民家庭为经营单位, 农业收入大多不能维持生计, 需兼做短工。
农业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乌拉圭等相继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建设的优先地位,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❶制定农业发展计划,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农产品自给率。
❷提供低息农业贷款,增加农业投资。巴西1980/81年度发放农业贷款10亿美元。1981年墨西哥发放低息农业贷款1 030亿比索, 比1980年增加40%。
❸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实行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政策。
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兴修水利,改良土壤, 重视公路和仓储的建设。此外,20世纪60年代初期,南美国家和墨西哥就组织了“拉美自由贸易协会”,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协调拉美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其后相继成立的拉普拉塔流域组织、安第斯集团、中美洲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拉美经济体系, 都重视发展拉美地区的农业和粮食生产, 并且在肥料供应、发展灌溉、农产品贸易和粮食安全等方面进行合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