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丸 > 抱龍丸 抱龍丸 bàolóngwán 丸藥。“龍”,古醫指肝。“抱龍”,鎮肝。此藥鎮肝熄風,故稱。由天竺黄、雄黄、辰砂、麝香、天南星組成。主治小兒厭食噯氣,高熱驚風,小便短赤,大便燥結。宋·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小兒諸疾》載有“小抱龍圓”,清·陳治《證治大還幼幼近編》卷四載“抱龍丸”。 抱龙丸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雄黄四两,白石英、犀角、麝香、朱砂各一两,藿香二两,胆南星十六两,牛黄半两,阿胶珠三两,金箔、银箔各五十片。为细末,用温汤搜和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白水化开,入盐少许服。功能清热化痰,开窍安神。治风痰壅实,头目昏眩,胸膈烦闷,心神不宁,恍惚惊悸,中暑烦渴,阳毒狂躁。 ❷《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方。赤小豆(微炒) 四两,五灵脂、白胶香、炒补骨脂、狗脊 (烧去毛)、木鳖子(去壳)、海桐皮、威灵仙、炒地龙、草乌 (米泔浸,去皮尖) 各一两。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腹盐或酒送下。治肝肾脏虚,风湿侵袭,流注腿膝,行步艰难,渐成风湿脚气,足心如火,上气喘急,小腹不仁,全不进食。 抱龙丸 《和剂局方》卷六【组方药物】 雄黄120克(研飞) 白石英(研飞) 生犀角 麝香(研) 朱砂(研飞)各30克 藿香叶60克 天南星500克(牛胆制) 牛黄15克(研) 阿胶90克(碎,炒如珠) 金箔(研) 银箔(研)各50片 【制剂用法】 上药11味,研为细末,入已研药令匀,用温汤搜和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服1丸,食后用新汲水化破,入盐少许服。 【适应病证】 风壅痰实,头目昏眩,胸膈烦闷,心神不宁,恍惚惊悸,痰涎壅塞;及中暑烦渴,阳毒狂躁。
抱龙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组方药物】 天竺黄30克 雄黄3克(水飞) 辰砂 麝香(各另研)各15克 天南星120克(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锉,炒干用) 【制剂用法】 上药5味,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如皂子大,温水化服。百日小儿,每丸分作3至4次服;5岁1至2丸;大人3至5丸。伏暑用盐少许,嚼1~2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一法用浆水或新水浸天南星3日,候透软,煮3、5沸,取出乘软切,去皮,只取白软者,薄切焙干炒黄色,取末240克,甘草75克,拍破,用水500毫升浸1宿,慢火煮至250毫升,去滓,旋旋洒入天南星末,慢研之,令甘草水尽,入余药。 【主要功效】 化痰开窍。 【适应病证】 小儿伤风瘟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盛咳嗽,惊风抽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带。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保肝丸”(《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四)。
抱龙丸 《三因方》卷三【组方药物】 赤小豆120克(略炒) 五灵脂 白胶香 破故纸(炒) 狗脊(烧去毛) 木鳖子(去壳) 海桐皮 威灵仙 地龙(炒) 草乌(米泔浸3日,净洗,去皮、尖)各30克 【制剂用法】 上药10味,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50丸,空腹时用盐汤或酒送下。 【适应病证】 肝肾脏虚,风寒湿邪流注腿膝,行步艰难,渐成风湿脚气,足心如火,上气喘急,小腹不仁,全不进食。
抱龙丸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组方药物】 琥珀 人参 天竺黄 檀香 白茯苓各21克 甘草30克(炙) 枳壳15克(麸炒) 辰砂75克(水飞) 白山药250克(炒) 牛胆南星15克(炒) 金箔50片 【制剂用法】 上药11味,各味为细末,和匀,取新汲水为丸,如芡实大,阴干。用葱白煎汤或薄荷汤送下,痰壅嗽甚,姜汤调化服。 【主要功效】 祛风化痰,镇心解热。 【适应病证】 婴孩诸惊,四时温疫邪热,以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疮疹欲出发搐。
抱龙丸 《医方一盘珠》卷八【组方药物】 明雄黄 辰砂各4.5克 胆星15克 明天麻(姜汁炒) 竺黄各9克 麝香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6味,共为末,薄荷汤为丸。每服0.3~1克,温开水送下。 【适应病证】 小儿发热痰喘。 【加减应用】 冬月加麻黄、款冬花、甘草各6克。 抱龙丸bào lòng wán方剂名。《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虎掌、天南星。 【方源】《全幼心鉴》。 【组成、用法】胆南星一两,入薄荷十片,丹砂一钱半,龙胆、麝香各一字,研末,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 【功用主治】小儿风痰。 抱龙丸bàolónɡwán《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 ❶原名小抱龙丸。天竺黄一两, 雄黄二分, 朱砂、麝香各五钱, 胆南星四两(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有牛黄)。为末, 甘草水为丸, 皂角子大, 每服一二丸。功能清热化痰, 开窍安神。治小儿急惊、痰热内壅、身热昏睡、呼吸气粗、四肢抽搐等。 ❷雄黄四两, 白石英、犀角、麝香、朱砂各一两, 藿香二两, 天南星一斤, 牛黄五钱, 阿胶三两, 金箔、银箔各五十张(现多不用)。水丸, 芡实大, 每服一丸。治风痰壅实, 头目昏眩, 胸膈烦闷, 恍惚惊悸。 抱龙丸 抱龙丸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由天竺黄一两,雄黄(水飞)一钱,辰砂(另研)、麝香(另研)各五钱,天南星(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锉,炒干用)四两组成。上药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温开水化下,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次服。五岁一、二丸;大人三、五丸。功能清热化痰,开窍安神。主治小儿急惊,痰热内壅,身热昏睡,呼吸气粗,发惊发厥,四肢抽搐等症。本方所治证属痰热闭窍所致,故治从化痰开窍立法。方中天竺黄、陈胆星清热化痰为君;麝香芳香开窍,雄黄劫痰解毒为臣;辰砂性寒重镇,安神定惊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安神开窍之功。本方主要用于小儿急惊,痰热内壅者。临床常以身热昏睡,痰盛气促,惊厥抽搐,苔黄垢腻,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本方也可用于妇女带下,属痰湿下注者。对于阳气衰微,寒痰上壅的慢惊,不宜使用。孕妇则忌服。 琥珀抱龙丸(《证治准绳·幼科》集六) 琥珀(包在精猪肉内煨过,取出研末)二钱半,牛胆南星(腊月用牛胆作成者妙)一两六钱,僵蚕(炒)二钱,雄黄、辰砂、人参、白茯苓各三钱,天竺黄五钱,钩藤(全用钩子)一两五钱,真正牛黄五分,真麝香一钱。上药碾为极细末,用粉甘草八两锉碎,以水四大碗,熬膏二盏入药末为丸,每一丸五分重,金箔为衣,外用黄蜡包之,一料二百丸。原书服法:“小儿急慢惊风……生姜薄荷汤下;时行痘疹发热呕吐惊跳白汤下;伤风发热咳嗽,鼻塞惊哭葱汤下;因着惊发热,睡卧不宁灯心汤下;夏月呕吐麦门冬汤下;因母发热过乳温热不宁甘草汤下;脾胃不和,头热黄瘦懒食砂仁汤下。周岁小儿服一丸,未及者半丸,连进一、二丸,无不效验。忌食鱼腥生冷,食乳者乳母同忌”。功能清热化痰,镇惊开窍。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发热,咳嗽痰喘,惊悸作搐。 牛黄抱龙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胆南星(酒蒸)200克,茯苓100克,僵蚕(麸炒)60克,全蝎30克,天竺黄70克,牛黄8克,琥珀50克,明雄黄50克,朱砂30克,麝香4克(以上均按《药典》用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挂衣,每丸重五分,每服1丸,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三岁以下小儿酌减。功能清热化痰,定惊开窍。主治小儿热痰内盛引起的壮热神昏,惊风痉厥,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者。 ☚ 至宝丹 神犀丹 ☛ 00004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