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投票悖论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投票悖论Paradox of voting指在民主制度下,多数表决规则所引起的连续不一致或非可传递性的集体选择。按照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理性行为的假设,如果消费者面临一组可选择的商品,他对这组商品的选择是始终一致的。但在民主制度中,由于个人的偏好被纳入集体的偏好之中,多数表决规则所产生的集体选择行为是不一致的,而且这种不一致性将会周期性地发生。如设社会由甲、乙、丙三人组成,三人面临三种可选方案A、B、C,各自偏好次序如下:
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一种经济学悖论。即“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会引起集体选择连续不一致或非传递性的理论,是社会选择理论和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多塞提出,后经美国经济学家阿罗等人发展。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某种选择对每个人是最优的,那么对社会也是最优的,即遵循“一致同意原则”。但一致同意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存在内在的逻辑不一致性。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不用“一致同意原则”,而用“多数原则”来实现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转换,即通过投票来保证社会选择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然而,多数原则本身也存在问题,此即“投票悖论”。例如,现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对象X、Y、Z。它们可以代表投票选举中的各候选人,或代表投票表决中的各种提案。现有投票者甲、乙、丙三人。他们对这些选择对象都有个人的偏好顺序,每个人的偏好都是理性的、稳定不变的,并具有传递性。如投票者甲认为,X优于Y,Y优于Z;投票者乙认为,Y优于Z,Z优于X;投票者丙认为,Z优于X,X优于Y。以所有个人的偏好顺序为基础,要求最后选出一个多数人偏好的社会选择顺序,或选出一个多数人偏好的可供选择对象。如果在X与Y之间进行投票表决,则X将被选择(投票者甲和丙都认为X优于Y);如果在Y与Z之间进行投票表决,Y将被选择;如果在Z与X之间进行投票表决,Z将被选择。这三种结果显然存在着矛盾。而如果在X、Y、Z之间进行投票表决,则会形成X优于Y,Y优于Z,Z优于X的怪圈。这表明,在多数原则下,明确的结果可能永远不会产生,也就是说,个人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投票悖论对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进行研究的理论。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以个人选择为基础,强调基于个人理性和目标最大化的个人选择行为,当涉及到社会选择(或集体选择)时,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个人的最优选择能否或如何转化为社会的最优选择?传统理论认为,如果某种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优的,那么它对社会也是最优的,这实际是遵循“一致同意原则”行事。但人们发现,一致同意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存在内在的逻辑不一致性。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不用“一致同意原则”,而用“多数原则”来实现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转换,即通过投票来保证社会选择符合多数人的利益。然而,多数原则本身也存在问题,此即“投票悖论”。例如,现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对象X、Y、Z。它们可以代表投票选举中的各候选人,或代表投票表决中的各种提案。现有投票者甲、乙、丙三人。他们对这些选择对象都有个人的偏好顺序,每个人的偏好都是理性的、稳定不变的,并具有传递性。如投票者甲认为,X优于Y,Y优于Z;投票者乙认为,Y优于Z,Z优于X;投票者丙认为,Z优于X,X优于Y。以所有个人的偏好顺序为基础,要求最后选出一个多数人偏好的社会选择顺序,或选出一个多数人偏好的可供选择对象。如果在X与Y之间进行投票表决,则X将被选择(投票者甲和丙都认为X优于Y);如果在Y与Z之间进行投票表决,Y将被选择;如果在Z与X之间进行投票表决,Z将被选择。这三种结果显然存在着矛盾。而如果在X、Y、Z之间进行投票表决,则会形成X优于Y,Y优于Z,Z优于X的怪圈。这表明,在多数原则下,明确的结果可能永远不会产生,也就是说,个人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投票悖论是社会选择理论和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法国社会学家孔多塞(Condorcet,Marie Caritat de,1743—1794)于1785年最早提出上述问题。这一怪圈被称为“孔多塞循环”。 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paradox of voting又称“循环多数”,是指在民主制度下,多数表决规则所引起的连续不一致或非传递性的集体选择。最初是由孔多塞(M.D.Condorcet,1743~1794)所发现,后经阿罗(K.J.Arrow,1921~)等人所阐述和发展。 ☚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 社会福利最优和帕累托最优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