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之疑tóuzhùzhīyí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流言所造成的疑虑。参见“曾参杀人”。 投杼之疑tóu zhù zhī yí《战国策·秦策二》载,有与曾参同名者杀人,有人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曾母不信,织自若,第二个人来说时依然织自若,但当第三个人来说时就害怕了,扔下织布的梭子翻墙而走。后因以比喻流言一再重复所造成的疑惑动摇了原有的信念。也作“投杼之惑”、“投杼致惑”。 投杼之疑tóuzhùzhīyí〔偏正〕 杼,织布的梭子。比喻流言一再重复,容易使人认假为真。语本《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周书·唐瑾传》:“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于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所以益明之耳。” △ 多用于流言的传播方面。 【近义】流言惑众 〖反义〗信而有征 投杼之疑tóu zhù zhī yí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比喻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战国策·秦策二》: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 ‘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也作“投杼之惑”、“投杼逾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