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yì yáng❶控制,掌握。李百药《谒汉高庙》:抑扬驾人杰,叱咤掩时雄。 ❷称扬:刘禹锡《酬郑州权舍人见寄》:麟角看成就,龙驹见抑扬。 ❸声音高低起伏。庄若讷《湘灵鼓瑟》:帝子鸣金瑟,余声自抑扬。 抑扬 “抑”就是按下、收束;“扬”就是抬高、放开。指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写作时讲究抑扬,一上一下,一束一放,两相对应,互为映衬,就可以形成波澜起伏之势,使文章或作品曲折多变,摇曳多姿。 抑扬手法有两种形式: (1)欲抑先扬。即为了否定表现对象,而先用误解的方式或真诚的态度去褒扬它,然后再着力进行贬抑。欲抑先扬法,亦即“抬高跌重法”,其特点是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扬得愈高,跌得愈重,这样就可以使表现对象受到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否定,从而使文章也体现出新鲜的含义。 (2)欲扬先抑。即为了肯定表现对象,而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去贬抑它,然后再着力进行褒扬。欲扬先抑法的特点在于抑是手段,扬是目的。通过抑扬对照,使表现对象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使文章翻出新意。 抑扬造句,抑扬怎么造句 - 可可诗词网 抑扬 抑扬 :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富有节奏。例如: ①抑扬的军乐声……骤然灌满了这休息室,仿佛那军乐队就在门外。(茅盾《虹》) ②我听着儿子抑扬的童音,望着眼前飘忽的窗帘和槐花,不觉想起了似已遥远却又亲近的往事。(顾子欣《生活是多么广阔》) ③我踩着那抑扬的音键,那声音真好像是由我脚尖冒出的一样。(萧乾《梦之谷》) “抑扬”可以跟有关形容词连用。例如:
④一阵抑扬婉转的古筝声,随着山乡夜晚的风声,透过窗纸传到耳朵里。(杨沫《东方欲晓》) ⑤听那丛容、抑扬的旋律,好像是一首小夜曲。 抑扬yìyáng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富有节奏。例如: ❶ 抑扬的军乐声……骤然灌满了这休息室,仿佛那军乐队就在门外。(茅盾《虹》) ❷ 我听着儿子抑扬的童音,望着眼前飘忽的窗帘和槐花,不觉想起了似已遥远却又亲近的往事。(顾子欣《生活是多么广阔》) ❸ 我踩着那抑扬的音键,那声音真好像是由我脚尖冒出的一样。(萧乾《梦之谷》) “抑扬”可以跟有关形容词连用。例如: ❹ 一阵抑扬婉转的古筝声,随着山乡夜晚的风声,透过窗纸传到耳朵里。(杨沫《东方欲晓》) ❺ 听那丛容、抑扬的旋律,好像是一首小夜曲。 抑扬指褒扬或贬抑某一事物时,为使欲褒扬或贬抑的方面更加突出、更令人信服,而对要褒扬的事物先从缺点方面加以贬抑,对要贬抑的事物先从优点方面加以褒扬。分为两种:(a)欲扬先抑。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弯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b)欲抑先扬。如:“别看那队长办事铁面无私,象个戏台上的老包。他可是个贪便宜、干惯了偷鸡摸狗的人。队里的鱼塘,人称‘队长塘’,队里的谷仓,人称 ‘队长仓’。”“欲抑先扬”的“扬”,有时是真正褒扬其优点,有时是含有嘲讽意味。 抑扬(同)顿挫 抑扬 抑扬贬抑与褒扬在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制造波澜等方面的对立统一规律。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此法文中用之极多,最为紧要。”抑与扬本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一对矛盾。人的境遇有得志有失意,人的情绪有兴奋有抑制,人对生活中其他人和事的认识有正确亦可能有错觉误会。作为反映生活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不仅要表现生活中这些抑扬错落的变化形态,而且要把它化为表现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将气氛的压抑与振奋、情绪的抑制与兴奋,对生活的错觉误会与正确认识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使之两相对照,相互彪炳,形成波澜起伏之势,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印象,从而增强文章和作品的艺术效果。 抑扬交衬的艺术辩证法具体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扬写抑、以抑写扬等表现形式。欲扬先抑即以扬为目的,为扬而抑,先抑后扬。转折之后,扬起更高,振发更力。如苏轼《秋阳赋》为表现秋阳之可喜可贵,先有意制造苦烦抑郁的气氛,极写“夏潦之淫”给人们带来的“夜违湿而五迁,昼潦衣而三易”等一系列严重困难,然后笔锋一转写人们看到秋阳时“如醉而醒,如暗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的欣喜之情。先忧后喜的对照、映衬,令读者亦为之大快。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中写老田,先是极写其疲沓、懒散、迟钝,然后在关键时刻显示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英雄本色和沉着、坚毅的性格。先抑后扬,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欲抑先扬则以抑为目的,为抑而扬,先扬后抑,转折之后压抑更重,贬损或否定更为有力。如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为否定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先极力褒扬其救赵之功,宽退一步堵住为信陵君辩护者之口,然后反转进逼,翻出一层新意,说服力极强。中国传统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增强梁祝爱情的悲剧气氛,先以草桥结拜、英台托媒,十八相送等情节给观众造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预感和期待,然后由扬转抑,写祝父劝婚逼嫁,梁祝生离死别,英台祭墓化蝶等情节,使观众的预感和期待落空,感情受到极大震撼。[俄]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之后》为揭露和鞭挞符拉季斯拉维奇上校的虚伪与丑恶,先以褒扬之笔将其写成一个“长相端正、魁梧,神采奕奕”、接人待物和蔼可亲、知理识趣的正人君子,给读者以良好印象,然后用贬抑之笔细写其对士兵心狠手毒的残酪处罚,前后对照,使一个虚伪丑恶,残酷毒辣的恶棍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在失望之后对其恨之入骨。以扬写抑和以抑写扬两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物描写。如茅盾的《有志者》,写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想趁假期写 一部作品,嫌爱人、孩子干扰独身搬入环境幽静的古庙,模仿巴尔扎克喝了大量咖啡。试验了西方众多文豪的各种写作习惯,假期过半,咖啡喝完、钱袋用空仍未能写出作品,却喟然长叹“难道社会就这样不宝贵 一个意志坚强的天才”。表面褒扬,实则贬抑,抑以扬出,富有喜剧色彩。《大鼻子》写流浪儿童大鼻子为果腹与狗争食,代人卖手纸从中揩油,耍赖白看小人书,“应邀”参加爱国游行高呼“打倒——他妈的!”等不光彩的“冒险”与“奇遇”。作家以抑笔写人,却让大鼻子给人以可亲可爱的感觉,扬以抑出,富有情趣。此外还有抑扬交替,多次反复一法。如曹禺《雷雨》对周朴园的描写,先写其为与豪门闺秀结婚狠心逼刚生过孩子的侍萍投水自尽,抑下一笔; 接着用大量笔墨写其30年来时刻不忘侍萍的绵绵情意,又扬一笔; 最后写其在侍萍回到自己面前时的冷酷言行,又抑一笔。抑与扬的交替反复,深刻揭示了周朴园卑鄙、伪善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个复杂而又可信的舞台形象。 抑扬交衬的艺术辩证法要收到预期的效果,作家必须从生活出发,一方面要抑够扬足,各极其度,另一方面则要互相留有余地,注意揭示前后转折变化的必然趋势。使转折真实可信,防止双方脱节或打破两者间的对立统一,防止转折不合情理而弄巧成拙。 ☚ 断续 曲直 ☛ 称扬 称扬扬 称 鼓誉 褒誉 标榜 抑扬 称扬其名:举名 称扬优点:扬美 称扬功劳:褒功 赞美称扬:赞誉 褒称 饰扬 讽谏称扬:讽誉 (称许赞扬:称扬) ☚ 赞扬 赞赏 ☛
褒贬 褒贬荣辱 善恶 善鄙 善否 臧否(~人物) 抑扬 轻重 衮斧 衮钺 褒扬好的,贬斥坏的:褒善贬恶 用文字评论,对事物进行褒扬、贬斥:笔削褒贬 用一个字来表示褒贬:只词褒贬 只字褒贬 一字贬褒 或给予赞扬,或给予批评:褒贬与夺 褒贬抑扬:轩轾 对人的赏罚褒贬:陟罚臧否 不能褒贬或抑扬:不可轩轾 (褒扬或贬低:褒贬)
另见:评论 品评 赞扬 好坏 ☚ 褒贬 贬低 ☛
文气 文气文气起伏:抑扬 气势浩翰有起伏:波澜(~壮阔) 苏轼、韩愈的文章气如海潮:苏海韩潮 韩潮苏海 韩海苏潮 文章气势雄伟、矫健有力:硬语盘空 文气磅礴:倒峡(倒峡泻河) 洸瀁 云涌飙发 云涌风飞 丰满有力,气势雄强:丰强 文势壮盛:气盛言宜 文气充沛:莽苍 诗文等气势恢宏:海立云垂 云垂海立 波澜横溢 波澜四溢 诗文气势磅礴、惊世骇俗:撑霆裂月 裂月撑雷 文章义理深广,气势浑厚雄健:汪洋 诗文气势雄伟,跌宕起伏:鲸呿鳌掷 鲸掀鳌抃 鲸嘘鳌掷 鲸跳鲲掷 鲸吞鳌掷 鲸吞鲲掷 鳌呿鲸掣 鳌掷鲸呿 鳌掷鲸吞 (文章的气势:文气)
另见:文章 气势 豪放 ☚ 文气 各种文气 ☛
声音高 声音高声音高低:抑扬 声音高低的范围:音域 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错落 声音高低升降,变化很大:抑扬抗坠 抗坠抑扬 声音高低起伏:抑扬 波陇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抑扬顿挫 顿挫抑扬 顿错抑扬 声音高扬:扬声 声音高昂:昂扬 高昂激越:轩越 激越昂扬:激扬 声音高而刺耳:尖(尖厉;尖利;~里~气;~声细气) 锐厉 声音尖厉:尖锐 凄惨尖厉:惨厉
另见:大 高 强 ☚ 声音高 声音强 ☛ 抑扬 抑扬yiyang一种极端的转折,使文章错落有致,摇曳生姿,引人读兴。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有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发展过程,人们最初的判断常常不够准确,须待认识不断深化,才会看清实质,纠正最初的错觉。记叙这一认识过程,就是记叙性文章中的抑扬手法。抑扬,可以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也可抑扬交错、欲扬先扬、欲抑先抑等等。先抑后扬,目的是扬。先抑,把人的感情思维引向反面,然后再调转笔锋,让读者翻然省悟。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写孩提时被蜜蜂螫过,曾厌恶蜜蜂,而后再对它进行赞美。先扬后抑,目的是抑。先写反面,从扬中骤然跌落,令读者思味。如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悲剧人物,但在作者写出他们悲哀的结局前,都先安排了一些“扬”的细节。孔乙己窃书挨打后,并没死去,他是在满足了喝酒的极大幸福后才告别人世的。阿Q也曾洋洋自得,很了不起过。祥林嫂有过家庭的幸福和捐门槛后的振奋。这些“扬”,都加强了反衬的力量,比一味地“抑”,更加震撼人心。抑扬交错,是有扬有抑,又扬又抑,反复再三,曲折多澜。如莫泊桑的《项链》,女主人公从逆境到顺境,再坠入逆境,命运起伏跌宕,经历悲喜交集。欲扬先扬、欲抑先抑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为一种侧面的、事先的小铺垫。如人物正式亮相前的侧面介绍、交待。 抑扬,可以使矛盾曲折复杂,情节变幻莫测。一件很平常的事,通过抑扬手法,可写得有急有缓,有高有低,情趣动人。 ☚ 转折 离合 ☛ 抑扬 抑扬Yiyang一种极端的转折技法, 它不但吸收了转折的优点,而且使转折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用 “抑”来烘托“扬”,突出 “扬”,从而鲜明地表现主题。文章中使用抑扬的认识论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有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发展过程,人们最初的判断常常不够准确,须待认识不断深化,才会看清实质, 纠正最初的错觉, 如此即造成一个由 “抑”到“扬”的认识过程。叙述这个认识过程,就是“抑扬”的技法。它可以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也可以抑扬交错。先抑后扬,目的是扬,如杨朔的《荔枝蜜》;先扬后抑,目的是抑,如鲁迅的 《伤逝》;抑扬交错,所评价的对象及文章的主题都比较复杂,需细心体味,如莫泊桑的《项链》。记叙文可以使用抑扬, 论说文也可以使用抑扬,如驳论中的 “归谬”,就是先扬后抑,表面上 “承以”敌论是: “正确”的,然后按照逻辑规律给予引申,最后充分暴露出敌论的荒谬,在“抑”中置敌论于死命。 ☚ 转折 虚实 ☛ 抑扬抑揚yì yáng犹沉浮。引申为进退。《痰火点雪 · 痰火咳嗽》:“于此倘无抑扬之策,而反颠倒以治,则五脏之气,亏者愈亏,而亢者愈亢……其能免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