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兼并说
“兼并”或作“并兼”。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一种主张抑制大地主或商人资本对小私有者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巧取豪夺的经济思想。“兼并”一词产生于先秦,指列国间的军事侵吞。西汉起则指经济兼并。《汉书·食货志下》:“所以齐众庶,抑兼并也。”战国以来,随着地主阶级和商人资本的成长,兼并之风盛行,于是产生了抑制兼并的思想。汉文帝时,晁错进《贵粟疏》,极言农民生活之贫苦而商人之富有,认为农民贫困流亡的根源是商人的兼并,主张国家通过 “号令”(政权力量)抑制兼并,打击大商人。这种观点被后来的统治阶级用作打击工商业者的理论根据。武帝时,董仲舒又极力主张反对豪强大地主的土地兼并,认为自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状况,正在激化阶级矛盾。要求采取措施“限民名 (占) 田,以澹(赡)不足,塞兼并之路”。这种限田论针对的是地主。以后历代,每当土地关系恶化时,便不断出现限田、均田等呼声。兼并是剥削制度的必然产物,抑兼并的言论虽然历代都有,但只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局部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