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扶风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扶风歌 扶风歌晋诗篇名。刘琨作。见《刘越石集》、《文选》卷二八。《乐府诗集》录入卷八四《杂歌谣辞》,题作《扶风歌九首》。“乐府”每四句为一解,因而九首即一首诗的九解。本诗作于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刘琨出任并州刺史之时。扶风,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刘琨忠于晋室,在捍卫西北边疆、长期抗击入侵外族的斗争中,培植了强烈的爱国民族情感和抗敌御侮的豪迈气概。此诗叙述诗人自洛阳赴晋阳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故国之思、描述程途之险;通过李陵的“忠信反获罪”,透露出一种前途未卜、忧危忠愤的情怀。诗风刚健清新、悲凉慷慨,钟嵘《诗品》卷中用“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相评,实为中肯。 ☚ 咏史 游仙诗 ☛ 《扶风歌》扶风歌
刘琨出身西晋门阀大家,青壮年时期,豪奢放诞,爱好诗赋,与石崇、陆机等同为权贵贾谧周围的“二十四友”之一,颇有文名。八王乱起,他投笔从戎,带兵作战,成为一名忠于晋王朝的将领。晋惠帝末年,中原诸王混战,北方刘渊建汉,西蜀李雄称王,西晋王朝频危。刘琨奋起投入保卫国家的战争,在永兴二年(306年)受命出任并州太守,秋天募军千人赴任,一路辗转战斗,于次年到达并州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迎接他的是“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晋书·刘琨传》)。这首《扶风歌》便是抒写从洛阳赴晋阳征途的经历和心情。清陈祚明说,此诗由于“英雄失路,满衷悲愤,即是佳诗”(《采菽堂诗选》);沈德潜认为“其诗随笔倾吐,哀音无次”(《古诗源》);都是比较中肯的评论。 “扶风歌”是乐府曲题,属于杂歌谣曲。 “扶风”是汉代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泾阳。这歌曲大约原为陕西民歌。刘琨此歌每四句一节,或说原为每四句一首,大致保持乐府歌辞四句一解的形式。全诗共九节,可分四个段落。一二节写誓志赴任的情怀。诗人报国心切,赴任似箭,弯弓挥剑,激昂慷慨,但依恋朝廷,顾望宫阙,据鞍长叹,伤心流泪。三四节写途中情景。遥望家乡,悲风流水,凄沧之情弥深;挥手长别,云结鸟旋,无归之感弥真。五六节写进退维谷。边塞荒远,前途不测;资粮乏尽,归路已断。所以七八节写激励伙伴,表明志节。诗人用孔子在陈国被困绝粮时教导子路的话,激励伙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发扬爱国气节,准备长期艰苦奋斗。同时他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封疆长官和前敌将领,在进入四面异族割据的处境,将面临严峻复杂的考验,想到了汉武帝名将李陵被迫投降匈奴的历史悲剧。他认为李陵当时,兵寡粮绝,陷入重围,被迫屈降,是企图苟生以求待机报汉。但这一片忠信不为汉武帝理解。诗人此时虽未如李陵当年形势严重,但处境有相似之处,“恐旷日持久,讨贼不效,区区孤忠,不获见谅于朝廷”(陈沆(《诗比兴笺》)。所以,“此曲悲且长”,这一支表明忠信的悲歌,须待胜利完成克敌复土的任务之时,才能唱完,方得证明。显然,这诗并非即兴之作,而是愁思悲愤,不可抑制,浩然长歌,倾吐激情。这是一首忠悃悲愤的长歌。 诗人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奔赴于异族割据之所,孤军深入,转战前进,经历艰难,终于坚持下来,抵达晋阳。面对废墟, 满目疮痍;遥想前景,愁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不是物质支持,也无从获得这样的支援,而是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对他爱国的忠忱,充分理解,完全信任,从而激励鼓舞自己来克服困难,恢复、 整顿、坚持晋王朝在这边远地区的统治。然而经历了从洛阳到晋阳的征程体验和考验,他深刻而强烈地感到,指望混乱的朝廷的理解和信任是很难的。因而他悲愤激越,准备在这四面异族威胁的严酷处境中,接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作出更为壮烈的牺牲。这就是此诗的主题思想,它的忠悃悲愤,悽怆壮烈的基调。 “弃置勿复陈,重陈令心伤”,然而他还是把这尚未完成、难以完成的悲歌写了出来,就是要倾吐他的忠悃悲愤,诉于人民,倾向历史。 清人成书倬云认为此诗“苍苍茫茫,一气直达”, “作者一生气象,于此亦可见一斑”(《多岁堂古诗存》),指出了它的主要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欣赏此诗,确乎“不必问其字句之工拙”,而首先会被诗人英雄的形象和悲壮的感情所激动,然后被启发而思索。真实、深刻的体验,使诗人能够自如地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如简括描述、情景衬托,气氛渲染等,也做到诗歌语言的精炼、朴实、生动而准确,从而通过征程的经历和心情的抒写,显示出诗人的英雄报国的形象,令人感动而敬佩。但是随着诗歌抒情的进展,随着读者理解的深入,不难发现,诗人其实是对着读者叙述他忠于晋室而产生的忧愤悲伤:朝廷会理解和信任他的忠忱吗?这就是成书倬云所说的“苍苍茫茫”之气,实质是在“苍茫问苍天”。因此,今天读这首诗,可以取得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鉴赏。封建士大夫忠于一姓王朝的爱国感情,在王朝腐朽危亡之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信任危机。而民族矛盾往往更触发他们产生忠于民族、国家而又难以信赖腐朽王朝的内心矛盾苦闷。刘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痛苦愤懑。他深切期望朝廷的理解和信任,却又深刻认识到西晋王朝腐朽混乱而不可信赖,因而他只能长歌以叙其爱国之行,悲歌以明其忠贞之志。在诗人心中,多少还有眷恋晋室的情谊,而实际上几乎不抱希望,所以“英雄失路”, “哀音无次”,他是在向苍天,向人民,向历史倾吐。因此,本诗的爱国激情具有一种历史色彩的悲壮之美,以高扬的壮别开始,而以沉重的长叹留下不绝的哀音。 扶风歌刘琨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本篇作于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时作者受任并州刺史,九月末自京城洛阳前往并州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据《晋书》本传刘琨自叙九月底出发,道险山峻,胡寇塞路,人民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一路召募流亡,以少击众,冒险而进,转斗至晋阳。诗即述途中所见所感和对时局的忧危忠愤的心情。 “扶风”郡名,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扶风歌》属乐府杂歌谣辞。《文选》李善注“集云:《扶风歌》九首,然以两韵为一首”,《乐府诗集》亦云。说九首并不确切,实际上是九解,两韵为一解。 一解写登程。“广莫门”为洛城北门,盖并州在北边故出此门;“丹水山”是丹水发源处,已入并州之境。诗中的“朝发”“暮宿”,系袭用“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离骚》句式,亦同后来《木兰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均不可泥解为一日行程,乃是诗歌叙写行程的一种程式,兼有行色匆匆之意。途中一手弯弓,一手挥剑,表现胡寇塞路,一路披荆斩棘的情形。 二解写恋阙。作者曾经过西晋初期的安定时代,并在洛阳有一段诗酒从容的优游生活的。然而自从乱起,国将不国,此时任重道远,而前景不容乐观,思前想后,且恋恋、且怅怅,情不自禁,至于涕零。 三解、四解写小憩。诗人系马解鞍在荒寂的高山头,入耳是萧萧的松风和泠泠的涧水,再一次想起辞别亲故的场面,泣不成声,浮云为之凝定不流,飞鸟为之回旋不去,如助人之悲哀——读者须体会诗中两个“为我”表达的强烈主观感受。 五解写恋家。去家日远,存亡未卜;荒山老林,倍感孤独。按当时刘琨虽以少击众,却并非孤身一人以行,但当时朝廷软弱无力,琨部难得后援,这里的抱膝孤独形象,为孤臣独木难支的心情传神写照。 六解写困厄。由于粮草乏绝,马饥人困,诗人一行陷在荒山老林中,山中麋鹿、猿猴以野草山果为食,何等自在悠游,相形之下,作人又有什么好处(薇蕨安可食)?此处又用了两个“我”字,强调的是人不如兽,与四解两言“为我”映带,亦是直抒胸臆之语。 七解写排解。“命徒侣”三字点明了统兵的身份,出现了集体的形象。作为带兵者,诗人不敢用自己的消沉去加重部下悲观的情绪,只能想尽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指挥部从登程,在山道上拉歌以振奋情绪,歌声使人想起孔子的精神,《论语·卫灵公》载,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安于贫困),小人穷斯滥矣。’”。 八解写隐忧。诗情再转低沉。盖诗人当时系与匈奴人周旋,处境又相当困窘,只有许国之决心,却没有必胜之信念。这种处境心情使他对汉代的李陵产生同情,据《史记·李将军列传》附李陵传载,李陵当日以五千人对匈奴八万之众,被困乏绝而救兵不到,被迫投降,本来忠信,却反而获罪。汉武帝不但不给以原谅,反而杀了他的全家。“骞期”即“愆期”,指李陵出征匈奴逾期未归。诗人言下之意,盖恐旷日持久,讨贼不效,区区孤忠,反不见谅于朝廷,故深怀后顾之忧。 九解是尾声。相当于楚辞的乱辞,也是乐府常见的结束形式。两用接字即顶真的修辞,一曰忧从中来,情不可尽;二曰感伤太甚,不宜重陈,故以不尽尽之。 这是一首持危扶颠的壮士之诗,本来也可以写得豪情满纸、激昂慷慨,然而诗人却采取了一种低调的写法,突出的行军中种种凄凉感伤而忧惧的心情,展示的是普通的人情,大约诗人本来就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的,所以诗中没有半点客气假象,有的是一片赤子之真诚,与曹公《苦寒行》十分地相近。“惟大英雄能本色”,诗就好在写出了英雄本色的一面。不唱高调,反能感人至深。此诗略于叙事而详于抒情,抒情采用的是纯意识流的写法,即将沿途复杂的思想感情,择要一一写来,叙事看似拉杂,抒情实有脉络。沈德潜说:“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故其诗随笔倾吐,哀音无次,读者乌得于语句间求之。”(《古诗源》)全诗九解蝉联而下,逐解换韵,采用复叠、接字等手法,造成既一气贯注又千回百折的,回肠荡气的感觉,是这首抒情诗激动人心的又一原因。 扶风歌[晋]刘琨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一解)。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二解)。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冽冽北风起,冷冷涧水流(三解)。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飞鸟为我旋(四解)。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五解)。麋鹿游我前,猴猿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六解)。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七解)。惟昔李愆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八解)。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九解)。 《扶风歌》属乐府《杂歌谣辞·歌辞》, 《乐府诗集》谓“扶风歌九首”, 《文选》、 《诗纪》作“一首”,又注“乐府每四句一解,共九解。”本诗是刘琨在永嘉元年(307年)赴任并州刺史的旅途中写的,诗中通过对从洛阳到并州途中的所见所感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心和对国运衰微的愤疾。 这首诗的一至四解,以大量的篇幅反复吟咏,抒发了作者离开京师洛阳要到并州时对故国的深切眷恋。 “广莫门”,晋都洛阳城北门。“丹水山”,即丹水的发源处丹朱岭,在今山西高平县北。 “繁弱”,古大弓名。 “龙渊”,古宝剑名。这里写诗人清晨离开广莫门,夜晚露宿丹朱岭。拉开繁弱弓,挥动龙渊剑,迎接他的将是严酷的战斗。回头远望皇宫门前的角楼,只见皇城宫殿高下起伏,廊宇檐角高高地耸起, 自己禁不住靠在马鞍上长叹不已,泪如泉涌。在丹朱岭的长松下拴系住马,高山顶上御下马鞍,准备宿夜,而陪伴他的只有烈烈呼啸的北风和冷冷作声的山涧流水。苍茫的暮色中再次遥望洛阳城阙,挥手与京都长辞,抑郁悲痛得气结咽塞,话都说不出来,连浮云归鸟都替他伤悲,凝聚盘旋而不忍离去。诗人之所以对京都宫阙这样悲恋,是因为他深切地感到时势艰危。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起来的晋王朝,数十年间就是在杀夺混战中度过的。诗人这次离京赴并州任时,诸王之间的大混战已经扩大成各族之间的大混战,统治集团内部犹如一群野兽在狂斗中,清醒的诗人对于作为他政治靠山的朝廷,不能不多所顾虑。再者,对抗敌并不热心的朝廷把刘琨派往抗敌的前线,难得后援是在预料之中的,诗人怎能不满怀忧危忠愤、更增添一层对京都的悲恋之情。接着诗人写他赴任途中的艰难困苦。《晋书·刘琨传》载“琨在路上表曰: ‘九月未得发,道险山峻,胡寇塞路。辄以少击众,冒险而进。顿伏艰危,辛苦备尝。’”“琨募得千余人,转斗至晋阳(并州州治,今山西太原县)。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同上)诗中真实形象地描写自己离开家一天比一天远,哪知将来是活是死,在这荒僻的深林里慷慨高歌,抱膝长叹,真令人悲痛欲绝、摧断肝肠。麋鹿和猴子竟在我面前身后毫无顾忌地游戏,似乎在耍弄这些钱粮断绝,仅靠薇蕨野菜维持生计的人们。挣扎起来手挽马缰,命令徒侣们启程,面对悬崖绝壁高歌长啸而前进。诗人明明知道这次赴任出征生死难卜,但他“慷慨”、“吟啸”,毅然前往。麋鹿和猴子在人前人后的“游”、“戏”,生动真切地再现了“穷林”、“绝岩”中的人迹荒芜。这都显示出诗人在极端艰危的征途中的忠勇悲壮之情。所谓“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一方面借孔子在陈国绝粮事告诫自己“君子固穷” (君子虽遇穷困,仍要保持操守)和警策部下,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国道衰微、败落的感叹。这样一幅忠勇壮观的荒林行军图中,诗人的一层悲愁也感染着读者。 这层悲愁集中表现在篇末两解中, “惟昔李愆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这里说,过去李陵误期不归(“愆期”),暂寄于匈奴王庭,是因为事出无奈,他实际上是忠信于汉朝的,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再为汉朝出力,结果却反而获罪,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的苦心啊。当时刘琨任匈奴中郎将,率区区一千人赴任并州,其处境与李陵率五千兵被八万匈奴兵围击相似,若拖得时间长而讨贼不效,即使诗人是无限忠信于朝廷,恐怕也难以被谅解。所以诗人说,我真想结束这首悲歌,怎奈它既悲且长。还是把心事丢到一边不要再提它吧,再说下去实在叫人伤心啊。刘琨在《答卢谌书》中说的:“自顷辀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时复互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此间所述,正是这首漫长的悲歌。篇末透露出诗人担心的是抗敌斗争中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阻力,表现出诗人慷慨激昂中隐含着无法掩饰的忧危之情。 这首诗,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美的辞藻,几乎全是白描,诗人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景和情,通过犹如九组连续的电影特写镜头,把它“放大”后,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诗人对京城的悲恋,征途的艰险,对朝廷,以及与朝廷兴衰紧密相关的个人前途的忧虑,这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感情,交炽成一股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气而升腾,具有无可回避的强烈的感染力。再者,如“朝发”、“暮宿”; “左手”、“右手”; “系马”、“发鞍”;“冽冽”、“冷冷”等对仗的诗句,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而且使感情更加率真、炽烈,意境更加广阔。钟嵘说刘琨“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 多感恨之词。”后人论诗以刘琨和曹操并提,以此诗与曹操《苦寒行》比较,其共同点,大概就是诗人的艺术成就皆根植于丰富的实际斗争生活中。 《扶风歌》fu feng geSong of Fufeng→刘琨 (Liu Ku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