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扶桑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花實 > 扶桑花
扶桑花  fúsānghuā

亦稱“佛桑花”、“朱槿花”、“赤槿花”、“日及花”。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花瓣五,倒卵形,玫瑰紅色,或淡黄、淡紅等其他色。有重瓣者。主治痰火咳嗽,鼻衄,痢疾,赤白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扶桑》:“佛桑,朱槿,赤槿,日及。”又“葉並花……主治清肺凉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腮腫。”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花部·佛桑花》:“朱槿花蒸醋食之,粤中婦女多以此美色。”

扶桑花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土红花、吊钟花。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的花。甘、淡,寒。清肺化痰,凉血解毒。
❶治肺热咳嗽,咳血,衄血,痢疾,赤白浊,月经不调。煎服:3~9g(鲜品15~30g)。
❷治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结炎。鲜花捣敷。本品含矢车菊素二葡萄糖苷、矢车菊素槐糖葡萄糖苷和槲皮素二葡萄糖苷。另含生物碱、蒲公英赛醇乙酸酯等。

扶桑花fú sāng huā

《本草纲目》木部第卷扶桑(1)。药名。
【基原】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花朵。
【别名】花上花(《南越笔记》),大红花(《汉英韵府》),土红花(《陆川本草》),大红牡丹花、吊钟花(《南宁市药物志》)。
【性味】甘,寒。
❶《本草纲目》:“甘,平,无毒。”
❷《本草求原》:“甘,寒。”
❸《陆川本草》:“性凉,味淡。”
❹《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用主治】清肺,化痰,凉血,解毒。治痰火咳嗽,鼻衄,痢疾,赤白浊,痈肿,毒疮。
❶《广东新语》:“润容补血。”
❷《本草求原》:“有红白二种,白者治白痢白浊,红者治红痢赤浊,饭上多蒸多晒,浸酒。”
❸《岭南采药录》:“清肺热,去痰火,理咳嗽。”
❹《陆川本草》:“凉血解毒,治血热、衄血、血瘙、毒疮。”
❺《南宁市药物志》:“煲猪肺治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鲜者五钱至一两)。外用:捣敷。

扶桑花fúsānɡhuā

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大红花。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rosa-sinensis L. 的花朵。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甘, 寒。清肺化痰, 凉血解毒。治肺热咳嗽、咳血、衄血、痢疾、赤白浊。煎服: 3 ~ 9 克; 鲜品15 ~30克。治疔疮痈肿, 鲜花捣敷。本品含矢车菊素二葡萄糖苷、矢车菊素槐糖葡菊糖苷和槲皮素二葡萄糖苷。

扶桑花

扶桑花

扶桑花,又名大红花、吊钟花。始载于《本草纲目》。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的花。原植物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各地花圃或温室亦有栽培。
本品味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主治肺热咳嗽、咳血、衄血、痢疾、赤白浊等证。《岭南采药录》云,本品“清肺热,去痰火,理咳嗽”。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血,本品单味煎服,或与猪肺同炖服。用于痢疾、白浊,《本草求原》取扶桑花,经多次蒸晒后浸酒饮。此外,本品捣烂外敷,还可治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腺炎等症。《本草纲目》以本品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调敷痈疽、腮肿。煎服,6~10g; 鲜品15~30g。
扶桑根,亦供药用。味涩,性平。功能消肿,解毒,利尿,调经。捣敷治痄腮肿胀; 煎服治急性结膜炎、尿路感染、妇女月经不调、白带及宫颈炎等。煎服,15~30g。
扶桑叶,亦供药用。捣敷治痈疽、疗疮、乳腺炎、淋巴腺炎、腮肿等证。
实验研究: 花含矢车菊素、矢车菊双甙、矢车菊素槐糖葡萄糖甙、槲皮素、槲皮素3-二葡萄糖甙、槲皮素-3,7-二葡萄糖甙、卅一烷等。
所含甙类对麻醉犬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此降压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响。
苯提取物水溶部分对动物(雌)有抗生育作用,主要由于抗着床,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应用生物测定法证明,此提取物有较强的抗雌激素作用。

☚ 乌蛇胆   大金牛草 ☛
000026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