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托马斯·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托马斯·杨

托马斯·杨1773.6.13~1829.5.10Tuomasi YangThomas Young

英国物理学家、考古学家。光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生于米尔弗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通晓拉丁、希腊等六、七种语言,涉足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考古等多个领域。1793年发现眼睛中晶状体的聚焦作用,并发表了论文。1800年开始研究光学,对微粒说提出怀疑。1801年发现眼睛散光的原因。同年设计并做了双孔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首先引入光的干涉的概念,并以此证实波动说,进而用波动说解释了牛顿环及薄膜干涉的彩色条纹的成因。首次测量了七色光的波长。在菲涅耳等人所做偏振光干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光是横波的理论。这些成就打破了微粒说100多年的统治。他对人眼感知颜色的问题作了研究,从生理角度说明了人眼的色盲现象。提出只要有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就可以构成全部色彩,即三原色理论。在莱布尼兹的活力(mv2)概念的基础上,于1807年首先引入能的概念。对固体物质的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弹性模量的定义,后来称为杨氏模量。

☚ 查理   布朗 ☛
托马斯·杨

托马斯·杨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1773~1829),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Somersetshire)的密尔维顿(Milverton),六岁开始学习拉丁文,随后又研究数学、自然哲学等;十三岁时即写出综合分析希腊哲学流派的文章;十四岁时又学习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1792年赴伦敦学习医学,曾在圣巴托罗缪(st.Batholomew)医院学习。其后几年致力于光学研究。1794年托马斯·杨21岁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796年获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799年(26岁)于伦敦开业,同时从事医学和声、光学等研究和讲学。1801年被任命为皇家研究院物理学教授,在此期间,他研讨了力学、流体力学、声学、光学、天文学、时间理论、材料性能、内聚力、电学、磁学、热理论、气候学等多方面的课题,并在物理学中导入了“弹力系数”概念。他认为“热”是由分子——比光粒子大的粒子——的振动产生的。在语言学上,他译释了“罗塞达碑”,将碑文中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通俗文字、希腊文字一一辨认出来。此碑的译释为古埃及纸草书的译解提供了钥匙。他还担负过各届政府的职务,研究物理学,编写天文年鉴等等。
托马斯·杨虽然在1808年获得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1809年又被选为内科学院研究员,但是,他的业务并不兴旺。1811年起他在米特尔萨克斯(Middlesex)医院和圣佐治(st. George)医院供职并讲学,直到1814年退休。
在医学方面,托马斯·杨著有《论消耗性疾病》(Consu-mptive Diseases)和《医学文献引论·包括实用的疾病分类系统》。对于疾病分类他遵循林奈(Linnæus)的植物分类系统,打破了柯伦的传统。他在讲座中还专门讨论了心脏和动脉以及通过血液流动对于体温的调节问题。
托马斯·杨在视觉生理学方面的成就卓著。当他还是伦敦大学学生时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晶状体的凸度改变与视觉调节相关,可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象清晰。他还陈述了色觉理论,后经修改被称为“杨-赫尔姆霍茨理论”。根据他的说法,视网膜含有三种类型的锥形物,光线刺激时,红绿兰三色的感觉即被引出。他将色盲归因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锥形物对正常刺激反应的缺失。他认为三种色光是因粒子不同的振动速度,因而造成不同的折射,产生不同的辐射热。他还讨论过眼睛的机械结构,第一次描述了散光的测量,制作了视力常数表,介绍了一种改进的视力计。但他并不了解角膜与晶体两者都可造成散光,也未曾建议散光可用圆柱形透镜来矫正。

☚ 布鲁萨斯   柏尔 ☛
000139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