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1828—1920Толстой,ЛевНнколаевип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34年入喀山大学学习东方语文和法律,受卢梭和孟德斯鸠等人思想影响,对沙皇专制制度不满。1851年从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退伍后在家乡办学。写成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表现其伦理思想的主要作品有:《我信仰什么》(1883)、《我们中间神的王国》(1891)、《战争与和平》(1865—1867)、《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忏悔》(1880—1882)等。他的作品揭露了当时俄国政府的腐败暴虐。社会上一方面是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是劳动群众的贫困、野蛮和痛苦。他歌颂了自我牺牲和无私精神,也抨击了以个人幸福和享乐作为行为准则的利己主义,认为战争、虚荣、肉欲是邪恶的。托尔斯泰宣扬基督教的博爱主义,倡导一切人都应当互相爱护,对他人有同情心,个人要为公众利益而生活,并以《圣经》中提出五个戒条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即: (一)不发怒;(二)禁肉欲; (三)不起誓; (四)不抗恶;(五)爱仇敌。他把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手段而轻视目的,主张“勿以暴力抗恶”的非暴力论。认为一切形式的暴力都是邪恶的,人们应该停止靠别人的劳动来生活,应该完全不参加国家有组织的暴力行动。他抨击农奴制度的罪恶。主张只有当一切人都学会彼此相爱时,社会秩序才能变好。晚年,他放弃基督教信仰,因为他认为,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上帝的天国,这种天国会表现为个人对尽善尽美境界的追求。托尔斯泰的伦理思想在俄国和世界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印度著名不抵抗运动领袖甘地就是他忠实追随者。列宁曾先后写过七篇文章,对他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和伦理观点进行了评析,认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