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1828—1910Lev Nikolaevich Tolstoy
托尔斯泰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俄国土拉省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学习东方语言和法律。在此期间受到法国卢梭、伏尔泰等人的启蒙思想影响,对农奴制社会感到不满。1847年退学回家,在自己庄园里试行农事改革。1851年从军,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1857年、1860年两度游历西欧。回国后企图通过教育途径改革社会,在故乡创办了二十一所农民子弟学校,不久被沙皇政府封闭。五十年代开始写作。早年著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等,对贵族阶级寄生腐朽和资产阶级的丑恶生活表示不满和憎恶,但反对农民武装起义推翻地主政权的革命行动,主张以“内心世界精神”调和社会矛盾。六十年代以后写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长篇小说,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反映了被压迫群众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情绪。但鼓吹“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类爱”,幻想用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专制制度。晚年为抛弃贵族生活离家出走,途中患病,在阿斯达普沃车站逝世。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Tuo’ersitai,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俄国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幼失双亲,由姑母监护长大。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转法律系,在大学期间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1847年退学,回故乡经营田庄。他的大半生就是在自己的庄园度过的。 托尔斯泰从大学时代起就注意到平民的优越性,对普通人增加了理解和同情,对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逐渐厌倦,对农奴制和贵族资产阶级逐渐产生了不满和敌意,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并不断增强了他作品的批判性。 托尔斯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66~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和《复活》(1889~1899)。 《战争与和平》采用历史题材,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年到1820年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作品以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串接起来。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以磅礴的气势、宏伟的结构,描绘了上自皇帝、大臣、将军、贵族,下至农民、商人、士兵等各个阶层的500余名人物,再现了一个阶段的历史画卷。作者写的是历史,目的却是把握现实。他看到当时俄国社会充满矛盾,地主和农民、贵族与平民处在尖锐的对立之中,这使社会动荡不安。他力图为这样的社会找到出路。《战争与和平》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创作的。作者深刻认识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因此,热情赞颂人民在反侵略战斗中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他又竭力为贵族阶级的存在和价值寻找根据,认为“优秀”的贵族同人民结合可以实现改革社会的理想。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彼尔·别竺豪夫正是这样的贵族青年。他们富有爱国热情,善于进行思想探索,在战场上感受了士兵们英勇崇高的精神,认识到人民的伟大,从而理解并接近了人民。当然,对以库拉金家族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宫廷贵族,托尔斯泰则采取了严厉的批判态度。 《安娜·卡列尼娜》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通过贵族家庭关系的瓦解、贵族地主日趋没落、资产阶级日渐得势、农村阶级矛盾激化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小说由两条平行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和贵族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的恋爱悲剧;另一条是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幸福爱情。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没有力量对抗来自上流社会的所谓道德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抛弃自身的贵族传统观念,在复杂而矛盾的心境中卧轨自杀。列文看到在资本主义势力进逼下地主经济的没落,希望促成地主和农民的合作,以便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变革,这种空想幻灭后,他从幸福的家庭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获得了精神寄托。列文是托尔斯泰的自传性形象,他的那一套改革的空想和思想探索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探索。 《复活》是从一个真实的案件产生的。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意外地发现,被诬告杀人并错判罪名的妓女,恰是他10年前在姑母家诱奸过的农家少女玛丝洛娃,于是他天良发现,认识到正是由于自己的罪恶导致了她的沦落。他决心悔罪,开始为她伸冤。上诉失败后,他便陪她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最终两人都在精神和道德上“复活”了。小说一方面表达精神再生的主题,另一方面通过聂赫留朵夫为营救玛丝洛娃,在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奔走时的经历和见闻,深刻揭露贵族阶级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面,强烈批判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此外,作品中宣扬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暴露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 肖洛霍夫 契诃夫 ☛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出生于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一个名门贵族家庭。1844年进喀山大学学习,由于对沙皇专制主义和农奴制不满而退学回家。因厌倦贵族生活,于1851年自愿去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根据亲身参战的经验,写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1863~1899年先后完成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还著有中篇小说和剧本。托尔斯泰从事文学创作长达60多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地批判沙皇专治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而幻想通过改良而改造它。他的作品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都有很大影响。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成中文。托尔斯泰一生自觉地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和参加体力劳动。喜欢散步、登山、骑马、打猎、滑雪、游泳、荡舟、体操、摔跤等。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然后到室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当工作感到劳累时,就做一会儿体操,每伏案工作2~3小时后,总要到健身室做几套器械体操,有时活动得满头大汗。他从实践中体会到,脑力劳动和体育活动交替进行,能够起到休息的作用,是解乏的有效手段。托尔斯泰的身体一直很健壮,70岁仍能溜冰,75岁还参加自行车运动,直至临终前不久还能骑马。除了体育,他还很热爱劳动,经常在田地里耕地,有时还帮助别人盖房子、割草等。直到古稀之年,还能坚持自己打水、劈柴,和农民一起锯木头。正是由于他多动脑、勤劳动,在逝世前一些日子,他还保持着良好的记忆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 歌德 康德 ☛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Толстой,Лев Николасвич俄国作家。出生于图拉一个名门望族之家。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长大,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转入法律系,由于无心学习,1847年退学回到出生地雅斯纳亚·波良纳,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50年代曾志愿在高加索地区服役,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战。在高加索地区时开始写作。先后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自传体的《童年》(1852)、《少年》(1852—1854)年《青年》(1855—1857),表现了主人公在道德内省中成长的经历。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使他在文学界中有了名气。由于思想艺术方面的分歧,1859年与《现代人》杂志分裂。这一时期他还写下了《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家庭幸福》(1858—1859)、《哥萨克》(1853—1863)等社会生活小说。这些创作已经显示出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心灵辩证法”和道德净化思想。 60年代农奴制改革前后的社会状况使托尔斯泰内心矛盾重重,一度中断创作。他在农村开办学校,并在改革时期当过地主与农奴纠纷的调解人,后来因此招来麻烦,最后关闭了他所办的学校。 1862年9月与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结婚。由于社会形势渐趋平稳,他逐渐克服了内心危机,恢复了写作。从1863年起花了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宏伟的史诗般著作展示了19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阔场景,他把大量取自真人实事的生活素材编织到巨大的历史事件中,对材料以及人物形象的处理表现出惊人的客观和准确。他在主要人物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祖霍夫身上表现出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倦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探索,特别是女主人公娜塔莎形象的塑造更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大师的卓越艺术才能。小说肯定和赞颂人民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70年代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另一部重要代表作,它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资产阶级的兴起与贵族阶层的没落,贵族家庭关系的解体和道德水准的下降。这部小说是社会分析、道德评价与事件描写结合得比较完满的长篇巨作。但小说流露出悲观情绪和宿命论思想,主人公的道德与精神有严重缺陷,他们所思考的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这些因素又直接造成了他们精神或肉体上的悲剧。 70年代初开始托尔斯泰又进入另一次精神危机,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期。思考的结果使他最终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和《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中表达了他对旧制度、教会以及贵族阶级生活方式的猛烈抨击。但是同时他又宣扬勿以恶抗暴,用道德净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他厌弃自己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并积极投身各种社会活动:上书请求赦免政治犯,访问贫民窟,救济灾民,保护受教会迫害的信徒,后来还对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者寄予同情。90年代发表《论饥荒》(1891)等许多政治、宗教论著,触怒了当局和教会。后来由于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的发表,东正教会于1901年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但他不改初衷,仍然我行我素。 晚期的托尔斯泰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重要作品有《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活尸》(1911)等,表达了他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不以恶抗暴的思想,但剧情的发展又反驳了这种说教。 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谢尔盖神父》、《舞会以后》(均死后发表)是他这一时期较为出色的作品,揭露资产阶级的丑恶,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表现精神的觉醒。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他以贵族聂赫留道夫对青年时犯下罪过的忏悔和对以往经历的反省归纳出作家本人的思想主张和救世说教。小说忏悔和说教的比重过大,损害了小说的艺术完整性。 思想转变后的托尔斯泰几次想弃家出走,这在他的晚期作品中有所反映。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秘密出走,途中患病,不久病逝。 托尔斯泰被誉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一座顶峰,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 车尔尼雪夫斯基 杜勃罗留波夫 ☛ 托尔斯泰Tolstoy,Lev Nikolayevich (1829—1910)—Russian writer for War and Peace and oth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