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手厥阴心包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篇》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气功锻炼中,意守这条经脉上的内关或大陵等重要穴位,可以防治心脏疾病。参见《意守十二经脉上的穴位法》条。

☚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阴肺经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其他部 > 經絡 > 手厥陰脈 >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  shǒujuéyīnxīnbāojīng

即手厥陰脈。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PC。《灵枢·经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甲乙经》卷二及《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图35)。

图35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正经之一。原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循行路线是: 起于胸中(接足少阴经),出心包络下过横膈,络三焦。它的支脉沿胸中横行至腋下三寸处,又上至腋窝下,沿上肢的内侧,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之间,下肘过腕入掌,终于中指末端。又有一支脉从掌心分出,终于无名指末端,交手少阳经。发生病变时,主要有心烦、心痛、心悸、面赤、目黄、喜笑失常,以及沿本经循行部位有拘挛、肿痛、手心发热等症状。

手厥阴心包经The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Jueyin

系十二经脉之一。此经从胸中开始,属于心包,向下过膈联络三焦。其一支脉出来到前胸至腋下3寸处,又上到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阳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向下行于前臂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掌握此经脉循行对于诊治与本经相关器官的疾病及选取本经上的针灸穴位有重要意义。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痛心烦,面赤,目黄等。

手厥阴心包经shǒujuéyīnxīnbāojīng

十二经脉之一。原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出《灵枢· 经脉》。从胸中开始, 出而属于心包, 穿过横隔, 历络三焦; 其外行的主干, 沿胸内出于胁部, 从腋下三寸处上至腋中, 沿上肢掌面中间进入掌中, 沿中指出其末端; 其支脉从掌中分出, 至无名指尺侧端, 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 臂肘挛急, 腋肿, 胸胁满闷, 心悸, 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 或心烦心痛, 掌中热等。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之一。首见于《灵枢·经脉》,名为“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现通称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 起始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行穿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沿着胸中浅出于胁部,下行至腋下三寸处(天池),复上行抵腋窝,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窝中(曲泽),向下行于前臂掌侧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入掌中(劳宫),沿着中指直达指端(中冲)。其掌中支脉,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手厥阴心包经示意图


病候 目黄,胸胁胀满,腋肿,臂和肘部拘挛,手掌部灼热,心悸,心烦,心痛,面赤,癫狂等。
本经腧穴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九穴。
☚ 足少阴肾经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厥阴心包经shǒu jué yīn xīn bāo jīng

pericardium meridian;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