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扁鹊见齐桓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扁鹊见齐桓侯

扁鹊见齐桓侯

古代名医传说。见刘向撰《新序》卷二。相传扁鹊去见齐桓侯,说:“国君有病在腠里,若不治疗将会更为严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告辞后,桓侯说:“医生唯利是图,不过想治没有病的人去立功罢了。”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他说:“国君的病已在肌肤上了,若不治疗将会更为严重。”他不予理睬。扁鹊告辞,他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见他,说:“国君的病已在肠胃,若不治疗将会更加严重。”还是不理。扁鹊告辞,他更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他,一见了吓得转身就跑。他叫人问他为什么,扁鹊说:“病在腠里可用热敷法医治;病在肌肤可用针灸医治;病在肠胃可用汤药医治;病在骨髓是性命之所在,就没办法了。今国君病已入骨髓,我就不再请求给你治疗了。”过了五天,桓侯周身疼痛,叫人去找扁鹊。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侯终于死去。

☚ 梁尝有疑狱   搜神记 ☛

扁鹊见齐桓侯

 

·刘向·


 扁鹊见齐桓侯,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有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利也,欲治不疾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疾在肠胃,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望桓侯而还走。桓侯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碱石之所及也;在肠胃,大剂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之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疾也,攻之于腠理,此事皆治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矣。
 

〔选自《新序》〕

●●
 刘向的《新序》,采集春秋战国到秦、汉时的历史史实及传闻轶事,有不少篇章,故事生动,含义深长,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扁鹊见齐桓侯》就是这样故事中的一篇。文中记叙了扁鹊四见齐桓侯的故事,阐明了讳疾忌医终必丧生的道理,启发人们在处理重大事件时,也要像扁鹊治病那样,抓住苗头,及早解决,要防患于未然,见事于机先。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思,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
 本文是一篇叙事兼有议论的文章,文笔朴素,叙事简洁,不枝不蔓而又不晦不涩,脉胳清晰,紧紧围绕论理的需要,层层为之铺垫,并能用人物的语言、神态刻划人物。作者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阐发了作品的思想主旨。文章叙和议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突出的特点。
 作者按时间顺序,以齐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情节安排小有波澜。齐桓侯的病开始并不重,“君有疾在腠理”,用热水焐,药物热敷就能治好。但他却盲目自信,还认为扁鹊“欲治不疾以为功”。不料病情在发展,过了十日,病已到了肌肤,可他还是不听劝告。又过了十日,病情就非常严重了,“君之疾在肠胃,不治将深”,可他又拒绝了良医扁鹊的忠告和治疗,还责怪扁鹊多事,表现了一国之君自以为是,傲慢轻视待人的态度。由于他的固执,病情不断加深,又过了十日,“扁鹊复见,望桓侯而还走”。一个“还(转身)”字,逼真地写出了扁鹊看到情况不妙,转身就跑的神态。最后,文章借扁鹊回答来人的追问,说明了齐桓侯已病入膏肓,无法医治。果然,五天后,齐桓侯浑身体痛,“使人索扁鹊”,一个“索”字,尽写出原来自信自大的桓侯焦灼、惧死的神态、动作,与以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为时已晚,最后丧失了生命。从而证明扁鹊诊断的正确和齐桓侯不听劝告的必然结果。文章在叙述上步步深入,层层紧扣,曲折尽意,引人入胜,颇有色彩。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形象较为丰满。
 文章以齐桓侯发病到死亡的全过程的描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良医扁鹊掌握疾病发展的规律,从“苗头”抓起,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办法。齐桓侯却固执自恃,漫不经心,结果使“苗头”酿成灾难,以至最后贻误了生命。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的议论应运而生,开掘其中的教训,点示出作者写作的要旨和其中蕴含的道理。作者说:天下的事有成败,也有它初露苗头的时候,所以圣人就会在事情发生之初及时处理掉。要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普通之事,上升到相当高度来重视。这与医病虽然二者相异却一理贯通。议论有据,很有说服力。《后汉书》上说:“禁微则易,救末则难,人莫忽于微细,以致其大。”也是说明的这个道理。
 此外,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有时作者在叙述中只稍微变动一、二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大相径庭。如扁鹊第一次见齐桓侯,“不治将恐深”,后来再见到,“不治将深”,一个“恐”,一个“将”,前者是推断、揣测,后者却是肯定。变动一字,而意义不同,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又如扁鹊初见齐桓侯,“立有间”,一个“间”字,逼真地写出扁鹊对齐桓侯凝神静气的观察,以及充满自信的神态。

《史记·扁鹊见齐桓侯》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扁鹊见齐桓侯

 

(节自 《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 “君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 “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后五日,扁鹊复见,曰: “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不悦。
 后五日,扁鹊复见,曰: “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
 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 “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 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 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路过齐国,齐桓侯用宾客之礼接待他。扁鹊进入朝廷,见了齐桓侯,说: “你有疾病在腠理,如不医治,就要严重的。” 桓侯说: “我没有病。” 扁鹊走出朝。齐桓侯对他的左右说: “行医的人,这样喜好利,想医治没病的人作为他的功劳。”
 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 “你有疾病在血脉中,如不医治,恐怕要更加严重的。” 桓侯说: “我没有病。” 扁鹊走出朝。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去见桓侯,说: “你有疾病在肠胃里,如不医治,必将愈加严重。” 桓侯听了,不答理扁鹊。扁鹊又只好走出朝。桓侯更加不高兴。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去见桓侯,他一望见桓侯,就连忙掉头走了。桓侯派人去问扁鹊退走的原因。扁鹊说: “疾病在腠理的时候,用汤熨的疗法是可以医治的; 在血脉的时候,用针石的疗法是可以医治的; 在肠胃的时候,用酒醪还可医治; 疾病在骨髓里了,就是主管寿命之神——司命,也没有办法对付了。而今,桓侯的疾病已经进入骨髓了。我所以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了。” 过了五天,桓侯的身体果然病了,派人去召见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了。桓侯就死了。

 
 【鉴赏】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 (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时为妇科,至周为五官科,入秦为儿科,医名甚著。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本文通过扁鹊面见齐桓侯指出其病逐日加深,以及齐桓侯拒医而死的故事,表现了扁鹊高明的医术以及齐桓侯讳疾忌医,必将自食恶果的命运。
 文章采用重迭复沓的手法,写扁鹊的医术与医德。第一次,入朝见齐桓侯,就指出 “君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 后五日,第二次见齐桓侯,又指出 “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又后五日,第三次见齐桓侯,再指出 “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再后五日,第四次见齐桓侯,立即 “退走”。他已看出齐桓侯病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反反复复,正面写出了扁鹊见微知著,观色识病的高明医术。
 另外,文章还写齐桓侯的不同反映,从侧面来映衬扁鹊的医术。第一次,齐桓侯说自己 “无疾”,还认为扁鹊作为医生是“好利”。第二次,齐桓侯除说“无疾”外,还“不悦”。第三次,齐桓侯“不应”,不理睬扁鹊的忠告,仍“不悦”。第四次,齐桓侯见扁鹊“退走”,才使人问其故,当得知 “疾在骨髓”时,亦不以为然,齐桓侯对扁鹊的反感步步加深,而他的病也就日日加重。最后又过五日,齐桓侯果然病了,再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只得“遂死”。在二十天的时间内,扁鹊四次警告齐桓侯,而齐桓侯四次拒医,最后不得不自食恶果。这既表现了扁鹊治病救人的精湛的医术,同时也展现了齐桓侯作为一方诸侯的傲慢与讳疾忌医的恶劣态度。
 文章短小简明,但却令人深思: 一个人决不能讳疾忌医,当别人抱着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向你提出忠告时,决不能拒之门外,而应深思善思,以使自己保持健全的身体与健全的灵魂。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