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户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户籍

 登记户口的簿册。户口是两个概念,计家曰户,计人曰口。古代有关户籍的正式记载,最早见于秦献公十年 (前375)“为户籍相伍”,即登记户口,以五家编为一单位,称为 “伍”。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在此基础上“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人犯罪,十家连坐,这就是后来保甲制的雏形。其他诸侯则先后采取了以二十五家为一社的 “书社” 制度,“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图就是户籍。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后,户籍的登录完全制度化,如汉代每年八月实行全国人口普查,当时称为“案比”,即 “案户比民”,以县为单位,逐户逐人进行核查,然后“造籍”。造籍完成后,各地派出专员将簿籍送到长安,上交朝廷,成为朝廷征税、征兵、派役的依据。也就是说,是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总账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汉高祖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诸将争先恐后搜掠金银珠宝,萧何却去秦档案馆将律令图书收藏起来。萧何收藏的图书中,就有全国的户籍。后来,刘邦得以 “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就是因为有萧何收藏的这些档案。汉代以后,历代王朝的户籍制度愈来愈完备,如唐代规定,三年修定一次户籍,各乡户籍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尚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户籍式样,由户部统一制定,然后分发各州,各县派人依式勘造。户籍的编制,由县官 “亲貌形状”,户主将家中男女人口、年龄、田亩据实填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最后汇总为正式的户籍。古今户籍并不完全等同,古代的户籍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即登记户口、财产、土地的多少,是国家的经济档案,藏于官府,不在民户手中,并非家家都有一本户口簿,作为定居或迁居以及就业、升学等的凭证。历代王朝对户籍的编制非常重视,这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方便,如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的人口数字,大都有案可稽。古人希望 “多子多福”,官方也鼓励生育,原来,即使在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汉唐时代,中国的人口都只有五千万左右,清朝初年才三千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直到雍正、乾隆年间才首次突破一亿,鸦片战争前后膨胀到四亿。

户籍hùjí

❶登记居民户口的小册子。
❷借指居民属于某地的身份
 △ 他的~在江苏。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簿契部 > 名籍 > 户籍
户籍  hùjí

户口册。《周禮·天官·小宰》“聽閭里以版圖”漢·鄭玄注.“版,户籍。”《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昨案户籍,可得三十萬衆,故爲大州也。”

户籍hù jíпрво на жски)

簿册

簿册

册(册子;清~;底~;表~) 本本 本子 簿子
文书簿册:简记
供抄写用的簿本:钞本
用纸折叠或装订的册:折(折子;奏~;存~) 折(存~;手~)
登记户口的册:版(版籍;户版) 户账 户籍 人籍 口籍 板籍 白籍 齿籍 黄籍 黄册 丁册 籍账 名数 户口(户口册) 门户册
专做某种记录用的本子:手册
记事记账的簿册:簿 册籍
簿籍,册籍:录(语~;名人~)
登记、书写所用的册籍:籙 簿籍
记载人事的册:记籍 记载
古代计吏记报人事、户口、赋税等的账册:计账
记功的册:铭典 伐阅 功劳簿
记录史实的简册:策书
记载言行事物的册:录(言行~;备忘~)记事册 随手簿
记载脉法的簿籍:诊籍 诊借
官署中的文书籍册:簿书 计册 计书 计版
有关选任官吏事项的簿书:铨历
登记官吏缺额的簿册:阙簿
登记谪降者的册簿:谪籍 谪借
古代书写军令的册:尺籍
明代对官员考察后记载官员政绩的簿册:访册
记载学生出席、缺席和学习情况以备考核的簿册:课簿
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谱表

另见:纸片 装订 书写 记录1

☚ 簿册   名册 ☛

身份

身份

体(体统) 身(身分;身命) 躯体 色目 骨气 名分
某地区居民的身份:户(户版;户贯;户口;户籍)
个人具有的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国籍
军人的身份:军籍 军贯
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尊严
低贱的身份:隶圉
身份相同:齐编
 与身份相称:般配 称分儿
自高身份:矜贵
 援引提高身份:登龙门
身份等上升:飞升
取得某种身份:充(充当)
有身份,有社会地位:有头有脸 有头有脑
很体面,有身份、地位:戴头识脸
降低自己的身份:贬身 诎身
身份高贵:贤身贵体
身份、地位低下:提牌执戟
身份、排场降低:掉价
改变身份:改换头面
有失身份:掉份儿
(自身所处的地位:身份)

另见:处于 地位 履历 职业 资格

☚ 身份   出身 ☛

户籍hù jí

登记户口的册子。《三国志·魏·崔琰传》:“昨案~~,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户籍

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籍。中国目前的户籍,主要记录人口的姓名、籍贯、性别、年龄、民族、出生、死亡、职业、迁徙等事项,由公安机关管理。建立户籍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人口资料。在历史上时代不同,户籍内容也不同。中国古代的户籍,始编于秦献公十年 (公元前375年),至唐代渐臻完备,由户部掌管,历代相沿,定期分类,用以稽查人口,调派劳役,征课赋税。户籍的名称也繁多,主要有丁籍、黄籍,丁册、黄册,籍帐等。清雍正元年 (1723年)起,陆续将丁税摊入四赋,户籍失去征调赋税的意义。乾隆37年(1772年),遂停止编修。

户籍

户籍

以户为单位记载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点、民族、籍贯、文化程度、职业、住所、婚姻状况、收养、失踪、死亡等事项的法律文件。户籍对于证明自然人的姓名、身份,证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消灭,证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确定自然人的住所、自然人之间的关系,确定财产共有关系、财产继承关系等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户籍制度是国家通过户籍的登记、管理,确认自然人身份、保护自然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

☚ 居所   身份证 ☛
户籍

户籍

或称“版籍”。简称“籍”。登记居民户口事项的册籍。起源于周时书民数于版。明代称为户帖。户帖内详列本户的乡贯、人丁数目、姓名、年岁、产业等基本情况。清代编制户籍有两种:一为里社制,一为保甲制。里社制户籍编制目的在于征调赋役,故称赋役册。保甲制户籍以警防为主,故称保甲册。里社制户籍以家为主,要载明一家的田粮和丁数。保甲制是以人为主,以察个人的出入及动静。里社制户籍以一户为一籍,家的构成及家族的身份关系,恃户籍而证明。保甲制户籍可以数家合而为一籍,或一家分为数籍。清代,里社与保甲并用,前期又侧重里社,后期侧重保甲。

☚ 户种   户口 ☛

户籍

登记户口的册籍。古时也称户版、丁籍、黄籍、籍帐。中国户籍制度建立于春秋、战国之交。《管子·禁藏》已有“户籍田结”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保存了最早的全国户口记录。以后历代均定期分类审编,用以稽查人口,征课赋税,调派劳役。解放前旧中国的户籍属保甲制度的一部分。新中国的户籍记录各户成员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等项,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和人口统计。

户籍

户籍一词源出自英国的习惯法,现在在国际上也广泛使用。在英国的习惯法中,一个人的户籍是指他的永久性住所所在地,是当他没有理由停留在其他地方时所要返回的处所。在确定一个人的户籍时可能还需要附加一些重要的验定标准。虽然户籍的概念可应用于所有的“人”,但是如果把这个概念应用于“个人”以外的其他的“人”,并不太帖切。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户籍。
在某些管辖区,还要区分出生地户籍、选择户籍和其他类型的户籍,但做这样的分类通常只是为了说明户籍是怎样取得的,而不改变“户籍”这个词的原意。
户籍的定义在税收方面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许多国家中,有户籍的人比没有户籍的人要负担广泛得多的纳税义务。例如,在一个国家中有户籍的人在某些情况下要对他的全世界所得或全世界的财产纳税,而在这个国家中没有户籍的人就不必这样。

户籍

户籍

或称 “版籍” 。简称“籍” 。登记居民户口事项的册籍。起源于周时书民数于版。明代称为户帖。户帖内详列本户的乡贯、人丁数目、姓名、年岁、产业等基本情况。清代编制户籍有两种: 一为里社制,一为保甲制。里社制户籍编制目的在于征调赋役,故称赋役册。保甲制户籍以警防为主, 故称保甲册。里社制户籍以家为主, 要载明一家的田粮和丁数。保甲制是以人为主, 以察个人的出入及动静。里社制户籍以一户为一籍, 家的构成及家族的身分关系, 恃户籍而证明。保甲制户籍可以数家合而为一籍, 或一家分为数籍。清代,里社与保甲并用, 前期又侧重里社,后期侧重保甲。

☚ 一、户籍与人口   户口 ☛

户籍hu ji

❶census register
❷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户籍

census(/household)register;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户籍

household registration

户籍

census (or household)register;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户籍

用于登记户口的册子,用以征收赋税、核查人口等。

户籍

登记居民户口、财产等内容的簿籍。又称“丁籍(册)”、 “黄籍(册)” “籍帐”等。是封建政府控制民户、束缚直接生产者的根本性制度。“生者著,死者削”,居民不经必要手续,随意迁徙或逃亡,将会累及亲邻,户口不实或增减亦是地方官吏升黜的重要依据之一。封建政府借以稽查人口、收取租赋、征发徭役及兵役。因此历来均被视作“治国之端”。始于战国时期。最初主要是记户主姓名、人口、成年人姓名、年龄、性别等项,其后项目日渐增多,均田制度实施期间最为繁杂。以隋唐为例,有户主姓名、性别、年龄、丁中老小、户等、身份、是否课户、现输与否、是否勋官、家庭成员(包括良、贱、与户主关系,其它与户主同)、该户应受田数、已受田(包括每段亩积、方位、四至,并注明是否口分田、永业田、园宅地)、未受田等项。有的还需登记应纳租调数。均田制度瓦解后,项目又逐渐减少,但居地、姓名、年龄、性别、人口、身分之类始终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历代修订户籍、造册呈报的年限各有区别。清代摊丁入亩后,户籍失去了作为征调赋役依据的作用,故自乾降三十七年(1772)起,停止编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