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戴高乐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戴高乐主义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在同美国结盟的条件下,反对美国在大西洋联盟中的霸权地位,认为北约组织是一个彼此完全平等的主权独立国家的联盟;主张建立以法国为中心、法德合作为支柱的欧洲联合,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法国必须独立自主地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以此提高法国的大国地位,增加抗衡美国的筹码;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政策的实施,使法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泛指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奉行的独立外交政策。50年代后期,西欧各国经济业已恢复且开始“起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遂出现分化,戴高乐主义便是这种分化的突出反映。1958年6月戴高乐在隐退12年后重返法国政坛,授权组阁,次年1月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此后,他积极谋求摆脱美国的政治经济控制,恢复法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奉行不依附于美国的独立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在对待大西洋联盟内部关系上,戴高乐对美国独揽北约决策大权深为不满,遂于1958年9月正式提出备忘录,要求直接参与大西洋联盟的政治和战略决策,但遭到美国的拒绝。戴高乐随后便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法国摆脱在“一体化”名义下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外国当局”的“从属关系”。1959年3月,法国地中海舰队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撤回; 同年6月,法国拒绝在本国领土接受美国的核武器,同时加紧发展法国的独立核力量,于1960年2月爆炸成功法国第一颗原子弹。不久,又拒绝了美国提出的、要求法国放弃独立核力量的“多边核力量计划”; 1963年,法国大西洋舰队从北约撤出; 1966年3月,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驻法美军和北约理事会被迫撤出法国。(2) 在对苏关系上,戴高乐认为苏联当时尚无力吞并西欧,应该借重苏联抗衡美国,通过改善对苏关系来增加对美独立的筹码,同时利用苏联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使法国周旋于美苏之间,在国际关系中向两个超级大国挑战。为此,戴高乐1960年3月在与赫鲁晓夫会晤中,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三部曲政策。至1966年6月戴高乐访苏,法苏关系发展达到高潮。(3) 在对欧洲的看法上,戴高乐的基本构想,是要在争取东西方关系和缓和国际谅解的前景中,建立一个摆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以法国为“中心”的、以法德合作为支柱的、由欧洲各主权民族国家联合起来的欧洲。为完成法德合作这一关键性步骤,戴高乐致力于实现法德的历史性和解,从1958年9月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首次会晤后,双方来往频繁。1963年1月两国签订《法德合作条约》,把两国关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为以后欧洲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4) 在对华关系方面,戴高乐认为世界已由两极变为多极,国际社会不能长期无视新中国的存在。所以,1964年1月,法国毅然宣布与台湾断交,法中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西方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大国。 ☚ 霸权主义 戴维营协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