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囤储一国政府为了应付战争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的需要,从国库中拨出大量资金,收购、储存重要的战略物资。它为美国政府所首创。1946年,美国制订了《战略及应急物质囤储法》,并设有联邦物资库存局专司其事。美国政府拨出巨款,在世界市场上大量购存美国国内储量或产量不足的重要物资,初期有铜、锡、铝、铅、锌、镍、天然橡胶、猪鬃等98种。以后根据需要,种类时有增减。从1946年到1961年底,美国囤储战略物资价值为87亿美元。1959年开始,美国曾将一部分战略囤储物资在世界市场上抛售。1969年以来,美国一面继续抛售“过剩”的战略囤储物资,另一面又提高某些物资的囤储指标,并大肆囤储制造火箭、人造卫星用的铱、钛、钯等稀有金属。1973年受石油冲击后,美国又大量囤储石油。美国政府利用这种措施来操纵国际市场,对世界商品市场行情有极大的影响。当它大量囤储时,使原料市场一时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致使许多国家盲目地竞相扩大生产,造成一系列的恶果;而一旦停购或抛售库存,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现象。市场价格涨落不定,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而它则在低价格水平上又暗中陆续补进。可见,不论哪个国家搞战略囤储,在他们大宗收购或大宗抛售时,都会直接影响世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导致物价涨落,以致影响国际贸易。战略囤储因各国需要与资源不同而异,也因科学技术发展和战争手段变化而有区别。如有的国家以粮食储备为主,有的以能源储备为主,有的兼有多项储备。 战略囤储指国家储存某些国防上有极大战略意义的商品。美国根据1946年的《重要战略物资囤储法》囤储这些商品的目的被说成是: “减少并防止美国在全国紧急状态下可能对外国产生危险而代价高昂的依赖。”某种商品战略意义的大小取决于它对国防建设的作用,它转变为军事用途的难易程度等等。帝国主义国家战略囤储的目的还在于,看这类商品是否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经济带来困难。截至1971年3月31日,美国政府共囤储了价值约七十亿美元的战略物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