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战士剧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战士剧社 战士剧社成立于1930年,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围剿”后,于古田演出了《父与子》, 《打土豪分田地》 (罗瑞卿、肖华等参加了演出);后在衡田、黎川等地演出过《八一南昌起义》(聂荣臻指导编剧,罗瑞卿导演)。剧社随红一军团转战各地,配合革命战争编演剧目,在演出实践中初步建立了导演制度,注意演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提高。1931年秋回江西根据地后,与红三军政治部的艺术股、闽西彭杨步兵学校合并,在瑞金成立了工农红军学校俱乐部的戏剧管理委员会。在红军时代,战士剧社除演出上述剧目外,还演过《芦山雪》、《杀上芦山》、《一个团长》、《扩大红军》、《亡国恨》。抗日战争爆发后,剧社直属于八路军一一五师。密切配合战斗,开展演戏、歌咏等艺术活动外,还担负群众工作、部队政治宣传,组织民众参加战勤工作。剧社演出的《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木头人》、《马县长》、《第五纵队》、《婆婆的觉悟》等短小剧目和大型话剧《雷雨》、《日出》、《李闯王》都受到群众的欢迎。日冠投降后,剧社与山东实验话剧团合编为山东军区文工团。适应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剧社多次变迁,成员分散全国各地,剧名不复存在。根据部队序列的变迁回溯,广州部队文工团系该剧社的后身。该文工团后改名“战士文工团”,恢复了原剧社的名称。 ☚ 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 光明剧社 ☛ 战士剧社 战士剧社全称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其前身为红军一军文工团,1938年9月随军直属队由晋西进入山东临沂、郯城一带,改名战士剧社,隶属一一五师政治部。全社40余人。1939年4月移动剧团(北京流亡学生文艺骨干组织,由共产党领导)并入该社,自此有3位女演员。大队长郭同震,副大队长朱明,下设两个队。全社随军活动,实为政治宣传大队,主要作宣传鼓动、战地采访、组织群众支前、运送伤员、开辟新根据地等工作,兼做演出活动。一队队长高鹏带队在郯城一带活动;二队队长李淦带队随军南下徐州,开辟淮海区工作,曾随教导五旅改名前锋剧社,后又并人民兵剧社,1943年10月与一队会合,回归战士剧社,从此隶属山东军区政治部,称山东军区战士剧社,朱明任社长,李淦任教导员。该团经历了山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受战争洗礼最多,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政治素质较高,业务骨干较多,在山东境内有一定影响。1944年2月与山东文协实验剧团合编建立山东军区文工团。 ☚ 威海城里十字口关帝庙戏楼 战号剧社 ☛ 战士剧社zhan shi ju sheSoldier’s Drama Troupe; drama troupe of Red Arm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