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壕热trench fever系一种立克次体病。病原体为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类的五日热立克次体引起。本病主要流行于欧洲;人虱为传染媒介。病程2~3天至2~3周,周身不适,发热;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丘疹,局部不形成溃疡,死亡率极低。四环素和氯霉素类对本病有特效。 战壕热trench fever亦称五日热或华伦热。为五日热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虱传播。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烧,肌肉酸痛,头痛剧烈,食欲减退,间有恶心、呕吐。用广谱抗生素及对症疗法。预后良好。灭虱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战壕热 战壕热本病曾发生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作战部队中,成为军事上一个严重的问题。本病的病原体为昆氏立克次体(R.Quintana),由人虱传播。病原体在虱肠上皮细胞寄生,然后随虱粪排出。人因将感染性虱粪拭入皮肤伤口或通过眼结合膜而受感染。 潜伏期约10~30天。发病多急,也可缓慢。患者畏寒发热,脉搏增快,重度衰弱,眩晕、头疼剧烈,全身骨胳疼痛,胫骨疼尤为显著(曾被称为“胫骨热”)。眼球及全身肌肉疼。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2 ~10mm大小的红色斑疹或丘疹,主见于胸腹部,持续1~2天消退。肝、脾可轻度肿大。初次热程通常持续3~5天。但往往经过4~5天的无热期后,又行复发; 类似的复发可达3~8次。有些病例可持续发热达2~3周;另一些病例,在初热趋降之时,随又复燃,形成马鞍状热型。 立克次体血症于发热期、间歇期及复发时均持续存在,有时在病后数月至数年还有立克次体存在。对患者的诊断可用含20%与血清琼脂进行血培养。酶联免疫试验、被动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可用以检测血清抗体。外斐试验呈阴性。本病须与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登革热、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 患者须卧床休息、止痛、进流质饮食。试管试验证明昆氏立克次体对四环素及其他广谱抗生素高度敏感,因此对本病可能有效,但尚无临床实践资料证实。灭虱为主要预防措施。以往应用10%DDT粉喷撒衣服有良好效果。由于虱对DDT产生抗药性,可应用马拉硫磷、倍硫磷等处理。 本病预后良好,通常无死亡;但可反复发作,影响战斗力。 ☚ 恙虫病 钩端螺旋体病 ☛
战壕热 战壕热战壕热又名五日热、华伦热,是五日热立克次体引起,由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例有周期性发热、严重肌肉疼痛、复发倾向及持久的立克次体血症。冬、春季发病较多,呈地方性流行,战时部队中尤其多见。 潜伏期12~35天,可长达60天。起病常急骤,有畏寒、发热,少见寒战,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热型复杂,热程短者2~3天,长可达2~3周,以回归热多见。头痛剧烈,多在眼球部。食欲减退,间有恶心、呕吐。全身各处肌肉疼痛,以腰腿部为甚,有时胫骨剧痛,眼球转动也感疼痛,伴结膜炎与怕光。常有脾肿大,早期有红色斑丘状皮疹,但发生率低(1~17%)且持续短暂,约1~3天,常局限于胸、腹部,也可扩散到整个躯体,有时见于四肢,但面部缺如。偶有缓慢发病,伴有神经衰弱症状和心率增快。 预后良好,患者多于病后第5或6周痊愈,但愈后数周至数月仍有复发可能。曾有病例在发病433天后血液中仍可分离出立克次体,呈慢性经过。持久的无症状立克次体血症可持续数月,甚至1~2年或更长时间,曾有报告经11、15及19年后复发,且均有病原体证实。 本病临床诊断可根据地方性流行、回归热型发热、肌肉疼痛、胫骨痛等。确诊可用感染虱子方法(用患者血液饲喂,在感染虱子的肠道中找到立克次体)、血液分离立克次体或血清学检查。长程发热的病例须与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相鉴别。反复发热者需镜检血片以除外疟疾、回归热、丝虫病等。 治疗可用四环素,开始每日2g,分4次口服,3~4日后,改为每日1~1.5g,续用8~10日。酌情对症治疗。预防主要为灭虱,方法见“流行性斑疹伤寒”条。 ☚ 澳大利亚蜱咬斑疹伤寒 支原体感染 ☛ 0001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