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成武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成武丁 成武丁亦题《桂阳成武丁》。南朝梁志怪小说。吴均撰。原载《续齐谐记》。《太平御览》卷三十一、《艺文类聚》卷四、《草堂诗笺》卷四均录载。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选入。是一则七夕传说。叙述:桂阳人成武丁,有神仙之道,常在人间。忽一日对其弟说:“七月七日织女就要渡过银河,各路神仙都须回到天宫。我先前已经受到召唤,不能停留,现在就同你告别了。”弟问曰:“织女为什么要渡河?你走后什么时候回来?”成武丁答:“织女要与牵牛短暂相会。我这一去三年后回还。”次日,武丁失踪。人间至今传说织女嫁给了牵牛。作品通过对七夕传说的叙述,寄托了人们特别是妇女的美好愿望。据记载成武丁实有其人,作品以“有仙道”为由,让一个真实的凡人叙说神界的事情,从而点出七夕的来历,构思不可谓不奇。牛郎织女的故事由来已久,流传甚广。《诗经·大东》已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话,把牵牛、织女二星想象为两个人。西汉时期,就有了织女渡河之说,《白贴》卷九十五引《淮南子》佚文曰:“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至东汉时,牛女故事基本成型。有《古诗十九首》诗文可以为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了魏晋南北朝,牛郎织女七月七日相会的传说,不仅为诗家播入词章,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后,七月七日遂成为一个节日。每到这一天,妇女们陈设各种瓜果于纸做的织女像前,一则乞求织女保佐瓜果丰收;更主要的,是希望织女赐给自己一双灵巧的手,故俗称“乞巧”。此风俗在中国广大农村至今犹存。 ☚ 五花丝粽 桂阳成武丁 ☛ 成武丁 成武丁中国古代神话。《广汉魏丛书》本《续齐谐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渚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此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 西王母 夸父追日 ☛ 成武丁 成武丁汉代方士。桂阳临武人。为县小吏。相传,尝使京还,过长沙,宿野树下,遇鹤仙赠仙药,能解兽声鸟语。为府文学主簿时,尝与众共坐,闻群雀之声而笑。众问其故。答曰: 市东车翻覆米,群雀相呼往食。又传其曾以方术救临武县城之火灾。后乘白骡西行仙去。北宋时临武县东建成仙观祀之。 ☚ 石函古本参同契注 苏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