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成本会计学研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进行汇集、分配、计算及预测与决策的会计理论、方法的学科。会计学的分支。 成本会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生产费用明细帐户的设置和登记; 产品总成本的计算; 成本报表的编制以及对成本资料进行分析考核;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成本计算的特点和技术等。 成本会计学(Cost Accounting)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 在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只是在产品销售后,用盘存的方法,倒挤出销售成本,来计算销售损益。有的工厂为了取得定价情报或成本管理情报,而进行与一般会计无关的成本计算(Costing),这可算是成本会计学的萌芽。 (2) 1880年至二十世纪初,成本会计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成就有:建立了分批成本制度与分步成本制度和“总成本除以产量等于单位成本”的公式; 完成工厂帐户与普通帐户组成一体的方法,出现成本计算(costing)与一般会计 (General Accounting)相结合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有详细的处理及记录原材料消耗的手续;人工成本的记录与分配,也有完备的手续; 将制造费用分为变动费与固定费,并编制弹性预算;已注意“闲置设备能量” (Idle plant capa-city)的损失,主张根据设计生产能量所分配的制造费用与实际生产量所分配的制造费用之差,为 “闲置损失”(Dead charge)。事后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成本会计,最终确立。 二十世纪初,成本会计学在美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03年,美国会计学家尼科尔森 (Nicholson)的《工厂组织和成本》一书,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成本会计理论的第一部著作。后来他与罗尔巴克 (F. D. Ro-hrbach)合著的《成本会计》、劳伦斯(Lawrence)的《成本会计》,以及陀耳(Dohr)的《成本会计原理与实务》三部名著相继问世,在美国影响极大。1920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召开首届年会,对标准成本会计制度讨论很热烈。这标志着人们已不满意于事后算成本,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对各项费用的发生,及时加以控制(即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对比,及时揭示差异,而加以控制)。 194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麦尔斯(Miles)提出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 理论,要在新产品设计或老产品改造时,尽量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通用件、标准件等等,以期所费单位成本最少,而所得功能最大。这种事前预测、控制成本的方法,迅速为各国所采用,有力地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在欧美各国,成本会计专著甚多,并在大学普遍开设“成本会计”课程。我国建国后,起初把成本会计并入到“工业会计”中,作为该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成本会计专著相继出现,“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会计学的新分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关系十分密切,有的院校在成本会计基础上增加管理会计的内容,称为 “成本管理会计”;有的把管理会计从成本会计中分离出来,单独讲授。 阅读书目: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李玉生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于玉林等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王文彬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版; 《成本会计》王盛祥等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成本管理手册》 许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工业企业成本财务管理》颜学樵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朱信诚等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成本会计学——原理及应用》 (《Cost Accounting-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美〕布罗克(Horace R. Brock)等著,上海财经学院会计学系《会计译丛》小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Cost Accounting》 H. Chat-field and D. Neilson,HarcourtBrace Jovanovich,1983; 《CostAccounting》 S. Moriarity andC. P. Allen,Happer and Row,1984。 成本会计学cost accou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