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科班与剧校
培养戏曲后继人才的两种主要方式。
科班 主要产生在清代乾隆年间。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它向社会上招收儿童,延师传授技艺。学员入科后,先要学习一些戏曲的表演基本功,然后视各自的条件而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再进入到戏曲剧目的学习阶段。一般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训练,他们便可以上台演出了。学员在“坐科”期间,都是边学戏边演戏的,舞台实践很丰富。科班的学员,都要视入科时间先后而“排字”,每一科学员都要在艺名的中间或后面加上一个相同的字,以亦区别。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口传心记”的方法,教师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要靠学员自己去悟、戏谚所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科班培养出了很多优秀演员,扩大了戏曲的演出队伍,这是它的成就。但它也有很多的陋习,如打骂制度,供祖师爷等。另外,它也因过分强调学技而忽视了学文化知识,使得科班学员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科班中著名的有京剧的喜(富)连成社科班、荣春社、鸣春社等,昆剧的昆剧传习所,秦腔的易俗社,川剧的三庆会等。
剧校 是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戏曲教育机构。同科班相比,剧校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很多的改进。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剧校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文化课,学习国文、算术等文化知识,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另外,剧校也废除了科班中许多的陈规陋习。有的剧校改变了科班中只收男学员的惯例,实行了男女同校。有的剧校在教戏、演戏的同时,也做了大量的戏曲革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剧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戏校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剧校中有名的有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四维戏剧学校、夏声戏剧学校、南通伶工学社、山东省立剧院和上海戏剧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