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Gorbachef,Mikhail Sergeyevich,1931— )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苏联经济体制的政策、措施和运动。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建立现代经济思维,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在1985年4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主张。在1986年春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确定了“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根本改革经济机制的基本方针”。要求到2000年,苏联经济在198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苏共二十七大以后,陆续通过了一系列实施改革的决议和法律,不断扩大试验的范围,逐步推出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1987年6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其经济改革的理论支柱是“经济自治理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基本内容是:(1) 重新构造微观基础,使企业转入新的经济机制。确认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以完全经济核算制和自筹资金为核心,将无法扭亏为盈的企业改组或关闭。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在计划、物资与技术供应、价格、劳动工资、基本建设等方面,基本上享有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所应具有的生产经营权。实行企业劳动集体自治,使企业权、责、利相统一,形成一个协调的运行机制。(2) 根本改革集中管理的职能。改革的原则是缩小集中管理的范围,使国家的管理集中在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上,提高集中管理的效率和质量。(3) 改革经济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按经济办法提高对国民经济集中领导的效率。取消指令性计划,用经济方法取代行政方法,使之成为管理经济的基本方法。在管理权限上,强调中央和地方分权。(4) 改革计划工作、价格形成机制和财政信贷机制,向生产资料的批发贸易过渡。(5) 改革组织结构,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地方机关组织结构、中央机关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目标是,在专业化、联合化、一体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企业与联合公司的组织结构。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几年间,经济改革基本上是围绕企业“三自”(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进行的,其中也伴随着在部门、地区之间推行经济核算制度等措施。上述改革措施不但没能增加苏联经济的活力,反而加深了地区和部门的条块分割,使本已紧张的国家财政状况更加恶化。改革在经济领域受挫,戈尔巴乔夫急于寻找“另一条捷径”,把改革引向社会、政治领域,希望在政治民主化中找到“突破口”,导致了苏联解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