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慢病毒性脑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慢病毒性脑炎

慢病毒性脑炎

普通病毒于特殊条件下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脑病,称慢病毒性脑炎。其特点是
❶潜伏期长自数月至数年。
❷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长、进行性、预后差。
❸病人常有免疫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
❹患者体内有大量病毒或病毒样致病因子,但主要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❺神经系统的病变比较弥散,常为多灶性。
引起慢病毒性脑炎的致病因子可分二类,一类与普通病毒相似,称为常规因子; 引起人类的疾病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巨细胞病毒脑炎及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病理上虽各有特点,但一般均有炎症、脱髓鞘改变及病毒包涵体。另一类尚未证实为病毒,生化组成成分不详,但可转移给实验动物,能于适当的组织培养中复制,引起的病理改变为非炎症性,神经原产生空泡,并有星形细胞增生。引起人类的疾病有Kuru病和皮质-基底节-脊髓变性综合征(Creutzfeld Jacob病)。多灶性白质脑炎及皮质-基底节-脊髓变性综合征主要见于成人,前者多于机体免疫情况低下时发生。儿童中常见的慢病毒性脑炎如下: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简称SSPE)。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偶见于成人。1976年以来,国内曾相继报道数例。现认为本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慢性感染。约有43.4%患者有麻疹史,其中半数以上于2岁以前发生麻疹。自麻疹到SSPE的潜伏期约为5~8年。现已成功地自患者脑组织中分离出麻疹病毒,并能使实验动物感染,再自动物脑组织中分离出病毒。但此种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形态、抗原性等与普通自然麻疹病毒不完全相同,其细胞依赖性强,可能是于脑细胞内的变异。
本病的发病原理未明,可能与麻疹病毒变异与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有关。病儿仅有部分免疫力,使麻疹病毒能持续存活于细胞内,携带病毒的白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造成特殊的慢性感染。
脑皮层的病理变化,于灰质有非特异性炎症性改变,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减少,有时见吞噬现象及胶质结节形成。细胞核及细胞浆内可见到包涵体。上述改变于疾病早期或比较急性的病例中较显著。白质损害的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渗出,星形细胞及胶质纤维增生,并伴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改变,于慢性阶段较为明显。由于在不同阶段各作者所见的病理变化略有不同,根据这些特点,本病曾有多种命名,如亚急性包涵体性脑炎,亚急性硬化性脑白质炎,结节性硬化性全脑炎; 以往疑为不同病种,实则为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
病程为进行性,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❶行为及精神障碍,表现为健忘、淡漠、有语言障碍及流涎,注意力不集中,智能逐渐减退。这阶段常不易被家长发现。
❷运动障碍,起病1~2月后出现癫痫发作,尤以肌阵挛为明显,有不自主动作、或动作不协调。这时智能衰退已甚明显,亦可出现无意识动作。这阶段约持续1~3个月。
❸昏迷伴去脑强直,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并可有体温调节障碍,呼吸不规则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❹大脑皮层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此时患儿沉默、眼球浮动,肌张力低下,有病理性哭笑及尖叫,头常转向一侧,四肢屈曲。整个病程约2~18个月,常于第3或第4期时因合并感染或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但亦有生存8年以上及自动缓解或中止发展的病例。
脑脊液细胞及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多,γ球蛋白常增高。胶金试验呈典型麻痹痴呆型曲线(首带型)。血清及脊液中麻疹特异性IgM及IgG抗体均增高。脑电图呈周期性同步暴发的高幅(200~600nV)慢波(3~4周/秒),持续时间约0.5~2秒,周期间隔约4~8秒。一般早期尤于第2期较为明显,第3期减少,到第4期消失,且脑电图的基本节律破坏,出现不规则低平波。
Jabbour于1972年提出6条诊断标准,符合其中4条者即可作诊断。
❶典型临床病程;
❷特殊脑电图改变;
❸脑脊液γ球蛋白增高或呈麻痹痴呆型胶金曲线;
❹血清或脑脊液有高水平麻疹抗体;
❺脑组织活检或尸检证明是全脑炎;
❻自脑组织分离出麻疹样病毒。
目前尚无可靠的病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无明显疗效。干扰素可抑制病毒生长,转移因子可能纠正细胞免疫缺陷,亦在研究中。
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 孕妇患风疹时胎儿可因胎盘感染而受累。先天性风疹感染综合征除出现各种畸形外,亦可呈现慢性进行性脑炎,可能由于免疫功能缺陷,病毒于儿童脑组织中持续存在相当长的时期。早发的婴儿风疹脑炎常于出生后数日内突然发生惊厥或脑膜炎样症状;或于1~4个月内逐渐发展,易激惹、嗜睡、哭吵、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等。迟发型风疹脑炎可经10年以上的静止期后又出现进行性精神及运动障碍,表现为智能衰退、癫痫发作、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或有不自主动作等。脑脊液中γ球蛋白增高,血清及脑脊液中风疹抗体滴定度增高。病理改变为全脑炎、伴钙化。曾从脑组织中分离出病毒。临床过程类似SSPE,但肌阵挛不甚突出。脑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一般为广泛节律失调及慢波活动。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素、转移因子等。预防更为重要,应重视孕妇保健,孕妇有风疹接触者可给予免疫球蛋白注射. 妊娠三个月内有风疹感染的孕妇是否应施行人工流产,值得考虑。此外,儿童及育龄妇女应接受减毒风疹活疫苗的预防接种,但孕妇忌用,因注射后也可能致病。
Kuru病 1954年Berndt等首先记载,是新几内亚高原Fore族土著中流行的一种致死性疾病。临床上隐袭发病,以小脑症状为主,表现为共济失调、震颤、语言障碍等,亦有舞蹈,指划动作和肌阵挛,无热。同时智能衰退,终至痴呆、瘫痪,多于一年内死亡。脑脊液及血清无异常发现。病变限于神经系统,有广泛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肥大,神经细胞缺失,胞浆空泡化,脑皮质呈海绵样变性。小脑颗粒细胞减少,蒲金野细胞消失。
现已成功地将死者脑组织混悬液接种于猩猩与猴。经18~36个月的潜伏期,动物出现与病人相似的病变和症状,死亡后能继代移植,证明了本病的病毒因子。但Kuru病毒比普通病毒小,至今尚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故本病被认为是非常规因子引起的慢病毒性脑炎。
本病仅于Fore族内传播,与原始部落人民食亲尸的风俗有关。60年代后当地政府禁止食尸,本病发病数大为减少,现基本已控制。
神经系统慢性疾病与病毒之关系已引起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因常规因子和非常规因子均有致病性。最近报告曾从慢性脑病的脑组织中分离出腺病毒。近几年来,对多发性硬化、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巴金森病等疾病的研究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 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   脑病 ☛
000063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