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慈恩寺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慈恩寺塔在陕西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又名大雁塔。慈恩寺是唐高宗为其母追荐冥福而建。唐永徽三年(652),慈恩寺主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籍,由唐高宗资助,在寺内西院修建该塔。初建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长安年间,纯用青砖改修成楼阁式七层,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大历年间又改建成十层。后经战火破坏、仅剩七层。明代时,在外表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高59.9米,塔基座东西45.9米,南北48.8米,高4.2米,合塔底坐与塔身总高64.1米。塔南面两侧镶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为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字体秀丽,为唐代流传后世的名碑。塔的门楣、门框,以阴线雕刻唐代建筑图案,画面严谨,线条遒劲,极为珍贵。唐代诗人杜甫《同诸公登兹恩寺塔》,即指此。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迹寳塔部 > 名塔 > 慈恩寺塔 慈恩寺塔 cí'ēnsìtǎ 省稱“慈恩塔”,亦稱“雁塔”,俗稱“大雁塔”。座落於陝西西安南郊。因寺得名。又以佛教有菩薩化身爲雁、舍身布施故事,稱爲雁塔;一說達嚫國佛塔最下一層作雁形,故名。今稱大雁塔,以與小雁塔相區别。始建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歷代屢加修葺。初唯五層,唐僧玄奘造,以藏自印度攜歸佛經,形制仿印度窣堵波。後改爲中國樓閣式塔,增至十級。今塔方形,七級,高十九丈餘,屬樓閣式磚塔。唐·李肇《國史補》:“進士既捷,題名於慈恩寺塔。”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進士題名,自神龍之後。過關宴後,率皆期集於慈恩塔下題名。”宋· 張禮《遊城南記》:“東南至慈恩寺,少遲登塔,觀唐人留題。”張注:“其云雁塔者,《天竺記》‘達嚫國有迦葉佛伽藍穿石作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蓋此意也。”參見本類“慈恩寺”。參閱雍正《陝西通志·祠祀一》。 慈恩寺塔 慈恩寺塔又名雁塔、大雁塔。佛塔。据《长安志》、《游城南记》等载,在唐长安城晋昌坊大慈恩寺西院。永徽三年(652 ),沙门玄奘所立。初仅五层,高一百五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经像。后塔心长出草木,日渐颓坏。长安年间(701—704),重建为十层。后经兵乱,仅存七层。上官婉儿、宋之问都有关于此塔的诗。后此类诗更不胜枚举,如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等。唐新进士及第,在此塔题名留念。五代长兴年间(930—933),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此塔。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修缮,在原塔外又裹砖一层。系方形楼阁式砖塔,高64米。塔内有盘旋而上的木梯,每层均与四面拱券门洞相通,可登临远眺。底层南边券门两侧塔壁龛内,分别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碑。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慈恩寺 雁塔 ☛ 慈恩寺塔 慈恩寺塔又名雁塔、大雁塔。佛塔。据《长安志》、《游城南记》等载,在唐长安城晋昌坊大慈恩寺西院。永徽三年(652 ),沙门玄奘所立。初仅五层,高一百五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经像。后塔心长出草木,日渐颓坏。长安年间(701—704),重建为十层。后经兵乱,仅存七层。上官婉儿、宋之问都有关于此塔的诗。后此类诗更不胜枚举,如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等。唐新进士及第,在此塔题名留念。五代长兴年间(930—933),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此塔。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修缮,在原塔外又裹砖一层。系方形楼阁式砖塔,高64米。塔内有盘旋而上的木梯,每层均与四面拱券门洞相通,可登临远眺。底层南边券门两侧塔壁龛内,分别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碑。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慈恩寺 雁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