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感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感愤

 

[清] 秋 瑾


 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
 搏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
 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
 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注释〕
 ①本篇选自《秋瑾集》。题一作《感怀》,《有所感》,约作于1907年。②莽莽,辽远广阔,无边无际的样子。神州,赤县神州的简称。战国齐人驺衍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世便以神州为中国的别称。陆沉,喻国家因祸乱而沉沦。语出《晋书·桓温传》:“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③搏沙,把分散的沙子捏聚成团。兴亡楚,据史籍记载,秦始皇灭齐楚等六国后,楚人多复国愿望,楚南公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楚项羽起兵抗秦,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灭亡秦国。当时首先起义的陈胜以及刘邦等攻秦主力都是楚人。这里以亡楚影射被清朝推翻的汉族政权。④“博浪”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为韩报仇,使力士为铁锥,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暴秦,影射清朝。⑤人种,人类的种别。也称种族。这里借指民族。⑥经营,筹划,这里指从事革命活动。酬,实现愿望、报答。
 
 〔分析〕
 这首诗约作于1907年,诗题各本不一。《秋瑾史迹》题为《有所感》,《秋瑾诗词》(王芷馥编)题为《感怀》,《中国女报》题为《感愤》。秋瑾的诗歌创作,大体可以1904年东渡留学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在她的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忧国忧时的感慨,推翻清王朝的誓言和不屈不挠的斗志。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本诗也充分表现了作者自觉地肩负起拯救祖国危亡的神圣职责,却又感到救国无术的苦闷心情。
 首联“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直接点明了作者忧国忧时、愿意为国献身的悲慨心情。“陆沉”出于《晋书·桓温传》:“(桓温)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这里比喻国家的危亡。秋瑾自1905年年底自日回国后,忧国之情愈深,救国之心愈切,她不但在给友人的诗作中表达了“万里还甘赴,孑身更英论。头颅原大好,志愿贵纵横“(《寄徐寄尘》),“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的为国捐躯的决心,而且还在上海、绍兴等地从事宣传救国、筹备起义等革命活动,然而敌人的强大,同志的或死或囚,使作者感到无比的惭愧和沉痛。“愧偷生”三字道出了她悲凉愤慨的心情。颔联“搏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说自己虽然有反清复明、兴复中华的愿望,却苦无推翻清廷的良术。“搏沙”即聚沙,喻指团结广大爱国志士,“亡楚”喻指被清推翻的明朝。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述,秦始皇灭楚之后,楚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复国愿望,当时楚南公曾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秦国果然被楚所灭。“博浪”句是借用张良刺秦始皇的典故。《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战国时,韩国被秦灭亡之后,张良为了替韩报仇,在秦始皇车巡时,招募力士暗怀铁椎于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进行狙击,结果误中副车。“暴秦”喻指清王朝,作者虽然在革命活动中感到救国乏术,但“存亡家国总关情”的神圣责任感并没有使她气馁而消沉。颈联“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说明自己“壮志犹虚,雄心未渝”,尽管艰苦困窘,但是自己为正义、高尚的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却是坚定不移的,因为家国之恨、家国之耻是她义无他顾的天职。“客囊贫”原指旅途穷困,盘川缺乏,诗中喻指革命事业所遇到的艰难和挫折。诗的末联“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照应首联,再一次表达了大业未成,悲痛异常的心情。“经营”指从事革命的活动,“恨未酬同志”指愧恨没有好的消息报告一起为拯救祖国而奋斗的同志。秋瑾自1905年岁末回国后,立即投入了救国的革命事业,但历尽了艰难:1906年二月到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任教,宣传革命道理,仅二个月被迫离职;八月,与陈伯平等在上海虹口祥庆里研制炸药,为起义准备军火,不慎炸药爆炸,陈伯平伤目,秋瑾伤手,虽经巧妙隐藏,瞒过警察搜查,但此事终于不果;十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爆发会党和矿工起义,秋瑾积极奔走在绍兴、诸暨、金华等地,准备起兵相应,可是筹画无成却闻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计划顷时瓦解;十二月,在秋瑾的惨淡经营下,《中国女报》问世,但原拟集资万元的计划落空,入股者仅三、四人,勉强才筹到数百元。当月,母亲又病逝,秋瑾在《挽母联》中有“爱我国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之句,血泪悲愤,俱溢词间。经历了这些磨难,秋瑾当时产生“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的焦虑心情就不难理解了。但尽管如此,在悲歌感慨之中,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和不甘沉寂的昂然之气,还是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的。

《感愤》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感愤》

王 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 出门嘘气玉蜺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 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 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 不信吾无万古名。

本诗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感愤言志,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一般地说,直抒胸臆的诗易失之浅露;本诗由于蕴蓄着一股深厚切至的爱国激情和踔厉奋发的精神力量,又凭借一腔逋峭雄直之气喷涌而出,因此用笔虽然劲直,而用情则极为深沉。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抑塞磊落、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二十男儿”,血气方刚,按理说,应该是容光满面,青春焕发,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现在诗人的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他形容枯槁,面色似冰。由此可以想见,贫困的处境给予诗人的折磨是多么无情!但他并没有被压倒。艰难的困境使他锻炼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他没有听从于命运的摆布,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出门嘘气玉蜺横”,生动地描绘了慷慨负气的形象。曹植《七启》形容上古俊杰之士:“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王令化用此句,以见其抑郁之气有如贯日之白虹,横亘天际,则其德行之卓异,心胸之阔大,以及愤激之情的深切,概可想见。

颔联承上抒写了力图有所作为的壮怀。出句是说,不甘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他的志趣不在博取高官厚禄,而是为了修己及物,用王令自己的话来说,叫做“正己以待天下”(《答刘公著微之书》)。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朝廷对于辽国、西夏采取妥协政策,每年都要输送大批财物给他们。这就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结果却并没有换来太平。王令对此非常愤慨,曾说:“何哉二氏(指辽、西夏)日内坏,不思刷去仍资存?”(《别老者王元之》)对句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天心”一词,最早见于《古文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原指天的心意。后来也指君主的心意。孙缅《唐韵序》:“愧以上陈天心”可证。“待见天心”,包含着待见明主的意思。“却”字在这里当返回讲。“却太平”三字见于韦庄《汉州》诗:“人心不似经离乱,时运还应却太平。”意即返回到太平盛世去。诗人希望获见明主,以自己的才干张大国威。

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具此豪情壮志,自是难能可贵。但若才干、学识两不相称,便有大言欺人之嫌了,故颈联复从自身的才学着笔:“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狂”字是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他自己曾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对月忆满子权》)“去”字应作“来”讲,属于反训。“浑”字之义,据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老去诗篇浑漫与”解之,应作“直”讲(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浑漫与”,意即简直是率意对付。王令此句正从杜句脱胎而来。全句是说,兴来写诗,简直有夸俗之句。王令之诗,其同时代人王平甫已叹为“天上语,非我曹所及”(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引),后来刘克庄也说他“骨气苍老,识度高远”(《后村诗话前集》)。以“夸俗”自诩,尤见其拔乎流俗、戛戛独造的才情。“醉余”即酒醉之后。诗人壮志凌云而报国无门,心情愤激难平,所以难免要借酒浇愁;而酒入愁肠,百感交集。国步之艰难,政事之日非,己身之牢落,种种不堪一想而又不能不想的愁闷事、心酸事、不平事触绪纷来,无法排遣,只能长歌当哭。所谓“过人声”,不当理解为声音的美妙动听,而是说他的一腔感慨及夫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的“过人”之声,正是他的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识见的意象化的喻示。

尾联以述志自励作收:“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燕然,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勒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是说功业未就。以“胡雏”代指辽国与西夏,本于西晋王衍称石勒为胡雏,带有轻蔑之意,与朝廷的畏之如虎适成对照。诗人渴望投笔从戎,一奋英雄之气,立功边塞之外。结句以孑然一身、贫困潦倒之“吾”,而希求万古不朽之“名”,沉着痛快地显示了青年诗人敢作敢为的鲜明个性。当时朝廷对辽和西夏一味退让,有识之士怵然伤心。结合当时的政治现实来看,王令希望通过勒石燕然来建立不朽的功名,实际上宣传了一种主战必胜的信念,表现了他的积极抗争的态度。诗人另有《寄王正叔》诗云:“近嫌文字不足学,欲出简札临渊抛。”“安得铁马十数万,少负弩矢加予腰。”“东西南北四问罪,使人不敢诬天骄。”与本诗并读,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之妙。

郑燮说:“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至若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风猷,岂一言两语所能了事?岂言外有言、味外取味者所能秉笔而快书乎?”(《郑板桥集·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王令此诗的长处,正在“沉着痛快”。

感愤gǎnfèn

〈动〉有所感触而愤慨:开车撞伤数人而后逃逸的司机,令人非常感愤。

感奋;感愤

◉ 感奋ɡǎnfèn  因感动、感激而兴奋或奋发。〈例〉~之至/ 胜利的消息使人们~不已/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众皆~。〈近〉昂奋/ 振奋。〈反〉颓废。
◉ 感愤ɡǎnfèn  有所感触而愤慨。〈例〉~之作/ 痛切~/ 鲁迅先生看完方志敏托人带给他的信,得知方志敏已英勇就义,心里~不已。

愤慨

愤慨

懑(慨懑) 慨愤 忿发 感忿 感愤
对不合理或非正义的行动产生的愤慨:义愤
心中不平,充满义愤:鲠愤
心里充满义愤:义愤填膺 义愤填胸
激于义愤:发愤
郁积于心中的愤慨:积愤(倾吐~) 愠愤滞愤
相同的愤慨:同忾
表示愤慨:椎坐(~怅恨)
叹息愤慨:惋懑
羞惭愤慨:惭慨 愧慨
痛恨愤慨:疾愤
痛心愤慨:痛愤
激动愤慨:激奋
激昂愤慨:抗愤
忠贞愤慨:忠慨
极大的愤慨:极愤
非常愤慨:拍案而起
愤慨之状:嚼齿 咬牙碎齿
(气愤不平:愤慨)

☚ 愤慨   愤激 ☛
000068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