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感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感应

感应

佛教称众生以精诚感动神明而使其应验为感应。

☚ 转轮王   掭 ☛

感应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注释】 ①明王:贤明的帝王。明察:明白,察觉。神明彰矣:神明就会表现出来。神明,超自然的具有人格意志的神。②宗庙:祭祀祖先的庙宇。著:显现。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就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厚土时就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顺序,所以就能够治理好上下的关系。能够明察天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他的真诚,就会彰显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他。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也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那就是他的兄长。
 “到宗庙里恭敬地祭祀,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性,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羞受辱。到宗庙祭祀表达敬意,神灵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就可以通达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他的。’”
 【评说】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也许没有这么神奇、没有这么大的神力,并不为天地所“感应”,但是它确实为人民所感应,为社会所感应。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所评选出的“孝星”,作为千千万万爱老、敬老、助老的孝顺儿女的代表,他们与文艺明星一样,成了人们尊敬的对象;他们的事迹更是感动了千万善良的人们。

哲理诗《感应》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感应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象黑夜又象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象儿童肌肤一样,
 柔和得象双簧管,绿油油象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扬扬,
 
 具有一种无限的扩展力量,
 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宇宙的奥秘,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人自身的奥秘,一直是人类进行各种探索的永恒课题。人类正是由此获得了新知,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加深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当然,这些探索,科学家有科学家的思考,哲人有哲人的推论,而艺术家和诗人则又另辟蹊径,别有洞天。波德莱尔的《感应》一诗即不失为诗人独具一格的探讨。虽然诗人本意只在为诗的创作开辟新路,但其思想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畴,具有普遍的哲理意义。
 《感应》 (又译《契合》)发表于初版的《恶之花》中,大约作于1845年前后,是作者以诗的形式表达其“对应论”和“五官通感”观念的一首文论诗。评论界公认这是他的美学观和创作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象征派的宪章”。但如细品诗的底蕴,便可发现,它何尝不是反映诗人对宇宙万物之间关系的哲理思考呢?
 诗歌起始,开宗明义,就以诗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形象地描绘了浩渺的宇宙间,人与自然的感情互通互感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万物互相感应的命题。在诗人心目中,“自然是一座神殿”,这是法国文学中常见的比喻。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表面上分裂为各不相同的万事万物,其实它们之间都存在某种隐秘、内在的互应关系;与此同时,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又都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应,互相契合;另外,人本身的五官感觉也是彼此相通的。这是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史威登堡的“心灵论”、“应和论”乃至中国《礼记·乐记》中都曾论及过的一个古老的论题。这个论题在波德莱尔的诗中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不但把万物间的感应、契合关系与诗的创作结合起来,而且超越了创作本体,扩展到哲学领域,利用近乎神秘的笔调,形象地说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在诗人的视野里, 自然的“神殿”不是无生命的一片死寂的庙宇,它的每一根支柱都是活的,具有灵性,它们是“象征的森林”,能发出“含糊不清的语言”,会对人“露出亲切的眼光”,在那里,生命与情感同在。当人置身于其中,通过感观倾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感受到它们热情的目光之时,正是万物与人的心灵交流各种信息之际,这便是诗题所言的“感应”。仅其4行诗,就把一个抽象的“感应论”写活了。
 在第二、三节诗里,诗人进一步将“感应论”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出了关于人的“五官通感”说,即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相互应和的关系,以及感观和思想状态之间的感应。所谓“感应”,具体说就是自然界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和应和关系,作为一种媒体,人的各种感觉、感受也都可在自然界找到对应的表现,人的感情与万物的生命情感能够相互契合。这种关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早有表现,例如:“感时花溅泪”,“红杏枝头闹春意”等名句都曾给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波德莱尔的诗也比比皆是, 自不待言。而所谓“五官通感”,通俗地说,即人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感官才能获得的感觉,或者说是感觉的混合,即一种以上的感觉同时共存的心理现象。如视觉本是产生物体形状与色彩的感受的,但有时却又仿佛可以获得听到某种声音或嗅到某种气味的感觉等,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效果,正如诗中将嗅觉味的感受“芳香”比拟为“新鲜”得仿佛使人有触摸到儿童细嫩、柔软的皮肤的感觉;同时又犹如耳闻双簧管奏出的悦耳音乐般柔和;并且还可使人获得把生机勃勃、“绿油油象牧场”一样的美好景象摄入眼底的视觉感受。在此,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都相通了,生理作用转换为心理作用,而且感官和思想遥相互应,互相交融,人与物、精神与物质浑然一体,互相渗透,互为象征,形成一种神秘的契合关系,表现出宇宙间万象归一物我相通的哲理内涵。由此,感官与自然、与艺术层次的感应,为哲学层次的思考提供了表象的印证,这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表现领域,为审美插上了奇异的想象翅膀,也为人的思维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他把想象推向辽阔的时空,认为想象是艺术家“官能的皇后”、“真理的皇后”。事实正是如此,是想象连通着感应、通感。在人类生活中,它确实起着非凡的作用,不仅满足着人类心灵的要求,填补了生活的空白,而且是推动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前提,这也是诗歌弦外之音给我们的启迪。
 诗的前四节,进一步把激情推向高潮,情不自禁地对“感应”发出热情的赞词,称颂它“具有一种无限的扩展力量”,宇宙间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任你海阔天空地想象吧!就连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也都存在着神秘的内在联系,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共竞芳菲,精神和感觉万岁!它是万能的,它能领略世间一切的一切,使人和万物相融合……这是多么壮观的理想境界,这正体现了诗人在丑恶的现实中对真善美理想生活的另一种形式的追求。这里还应提及的是,诗中对各种美的感觉加以歌颂,但也提到了伴随“芳香”而来的“腐朽”的恶之味,这就拓宽了艺术的审美领域,也强化了人的官能和美感的神秘性。这正是诗人“恶之花”的意念在此诗中的表现。
 该诗艺术表现方法独特,意象新奇大胆,感情奔放,意境幽深。单从字面难以把握其内核,必须依其象征手段为向导,用想象去连缀各个孤立的意象,方能形成完整的意境,悟出物我关系及美丑关系的哲理内涵。另外,诗人从宇宙的自然“神殿”开笔,气势磅礴,中间意象丛生,结尾将人的思绪引向无垠广阔的天地,含义无穷,余音袅袅,体现了一代诗坛怪杰的大手笔。

外国名诗《感应》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感应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象黑夜又象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象儿童肌肤一样,
 柔和得象双簧管,绿油油象牧场,
 ——另外一些, 腐朽、 丰富、 得意洋洋,
 
 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
 仿佛琥珀、 麝香、 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钱春绮 译)


 将自然比做神殿, 是法国文学中常见的比喻。 但波德莱尔以此为出发点, 形象地提出了象征主义的美学理论, 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 直接为后来的象征派提供了理论和创作的依据,因而这首诗被后人称作是“象征派的宪章”。
 波德莱尔用一种近乎神秘的笔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彼此紧密相联,它们以种种方式显示着各自的存在,互为象征,组成了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向人发出模糊难解的信息, 只有诗人才能对此心领神会。
 在此前后, 也有许多诗人强调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 但往往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自然界是因为创作主体知觉或情感的外射而有了生命,但波德莱尔却认为一切自然景物,一切客观事物, 它们本身就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 它们与人的抒情发出相应的回响。
 在这首诗里, 诗人还揭示了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感应的关系,声音可以使人看到颜色, 颜色可以使人闻到芳香, 芳香可以使人听到声音, 也就是说, 某种感觉感受器的刺激能同时地在不同感觉领域里产生经验。
 这种感官的通感作用,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 在古今中外诗歌中并不鲜见, 比如宋词“红杏枝头春意闹”。 但是波德莱尔则是将这种生理和心理的作用, 当作全部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 并由此而认为人与自然、 精神与物质、 形式与内容, 各种艺术之间都存在着这种应和的关系。 而诗人也不应满足于复制自然,而应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透过纷繁芜杂的表面现象, 表现其各方面的联系。
 这首诗里所发展的感应论, 是波德莱尔对法国诗的巨大贡献, 它不是某种新的表现手法, 也不是某种新的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新的创作方法, 这样, 这首诗的意义也就超越了它本身而扩展到哲学、 美学的领域。
 

(柳 扬)

感应6456感慨。闽语。台湾〖〗。

感应ɡǎnyìng

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相应的反应
 △ 心灵~。

感应gǎnyìng

❶ 〈动〉指物体受到电磁场作用而发生变化:感应电流。
❷ 〈动〉宗教和一些迷信活动宣扬的超自然力的互动:心灵感应│天人感应。

感应gǎn yìng

宗教指信仰者的虔诚能感动神得到神的反应: (智通、圆心说)“咱们府上到底是善人家,因太太好善,所以~得这些小姑娘们皆如此。”(七七·1925)按,这是尼姑骗芳官等出家对王夫人的谄媚之词。

感应gǎn yìng

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的变化。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格致》:“非电气性之导体,近至电气性物体之一定距离时而感受电气者,谓之电气感应。”1938年《英华无线电辞典》:“Abroit……单位之指示压力或感应电动力。”

感应

感应

感(感召;洞感) 应
感应于梦中:感梦
感应变动:感变
心神或神灵的感应:神感
神灵的感应:灵感 灵韵 神应
精诚所至,通达感应:精通
无形的感应:潜感
神妙的感应:玄应
感应迅捷:影响
人与神灵之间感应相通:灵通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感应)

☚ 反应   互相感应 ☛
000063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