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湖生态渔业模式
在愚公湖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的渔业生产模式。愚公湖位于洪湖东南角,面积近133公顷,形状近似梯形。1976年建堤,曾两次用于养鱼,以后均因调蓄时被洪水淹没而失败,最后被迫放弃,荒废达十年之久。残留土堤的堤面高程平均23.8米,湖底最低高程22.8米,平均23.2米。冬、春季节最低水位时,平均水深仅0.5米。
愚公湖的拦网养鱼模式属于湖湾拦网养殖类型,即筑土堤以蓄水,布网以拦鱼。它是在人工控制下,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半开放式的渔业生产。由于子湖水体与大湖水体相通,采用拦网养鱼方式,可以保证子湖在高水位时能分流蓄洪,在低水位时能照常养鱼,因此,研究和探索鱼类合理放养密度、鱼类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合理结构,是这类水域实施生态渔业的关键措施。
❶合理控制草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愚公湖水草茂盛,水体理化条件良好,加上洪湖大湖面水草资源丰富,能够向愚公湖提供大量的青饲料,因而愚公湖适宜于主养草鱼和少量的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欲保持湖泊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又能获得良好的和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必须合理地控制和及时调整草食性鱼类放养密度。草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是放养鱼类结构的基础,并与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密切。草鱼的年龄结构关系到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❷使放养鱼类的种群结构合理化。愚公湖虽适合主养草鱼,但不可片面追求高产而大量投放草鱼,否则将会破坏湖泊良好的生态环境,后患无穷。饲养鱼类合理的放养密度为每亩110-130尾。其较佳的组成结构为草鱼58% (其中二冬龄占4%、一冬龄占21%、当年鱼种占33%,并形成三层梯级塔式结构)、鲢鱼20%、鳙鱼6%、鲤鱼和团头鲂各8%。全湖的合理载鱼量为每亩75千克,总产量为150吨。与此同时,可放养鳜鱼抑制野生小型鱼类的生长。该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
草鱼虽然对开发荒草湖荡有积极作用,但它对水草的消耗量极大,若超过了水草的生长量,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控制草鱼的放养量,保持湖泊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湖泊富营养化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拦网养鱼,降低了饲料成本,鱼的品质和规格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故经济效益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