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忿箴 惩忿箴(1)褊纵斯躁(2),躁发斯暴。心为气使,奚以学道(3)。粗厉猛起(4),颠风震霆(5)。孰若凝湛(6),山峙渊渟(7)。颜怒不迁(8),曾出辞气(9)。有容乃大(10),有忍乃济(11)。汝不惩忿,亏中败和(12)。去道日远,人如汝何。 【注释】 (1)惩忿:戒止愤怒。 (2)褊(bian):原意为衣服狭小,引申为狭隘。《新书·道术》:“包众容易谓之裕,反裕为褊。”斯:则。 (3)奚:何。 (4)粗厉:形容声音高急壮猛。猛起:谓声音武猛发起。 (5)颠风:狂风。震霆:劈雷。 (6)凝湛:沉着冷静。 (7)渟(ting):水积聚而不流通。 (8)颜:指颜渊(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9)曾:指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辞气:言辞气度。《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正义》注:“此道,谓礼也。动容貌,能济济跄跄,则人不敢暴慢之;正颜色,能矜庄严栗,则人不敢欺诈之;出辞气,能顺而说之,则无恶戾之言,入于耳。” (10)容:容纳。指度量大,能容人。《书·君陈》:“有容,德乃大。” (11)济:成功。《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 (12)中:儒家伦理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指人的情感没被激发时不喜不怒、无哀无乐、无所偏倚的心境。西汉董仲舒认为“中”为已发之情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后世的儒者把“中”解释为情“发而中节”。和:儒家伦理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感情被激发后仍保持不偏不倚的状态。 【译文】 狭隘放纵就急躁,急躁发作就是狂暴。心被意气所支使,凭什么学道?声音高急壮猛、武猛发起,像狂风像霹雳。哪里赶得上沉着冷静,像山一样峙立,像深潭里的水一样平静?颜渊发怒不迁怒于人,曾子平心静气地说话。有所包容才是伟大的品德,有所忍耐才能办成事。你不控制愤怒,有损于中和之道。离道一天比一天远,人们对你有什么办法? ☚ 姚勉 趣时箴 ☛
惩忿箴 惩忿箴(1)在《损》著象(2),惩忿有教(3)。樊昔辨惑(4),孔亦以告。盖触物易动,惟是为先。苟勃然而妄发,必焚如以自煎。德既有乖,生亦受贼。速祸招尤(5),变故匪测(6)。我思我心,本自湛如(7)。云胡震撼(8),弗克宁虚。制之有法,必惩必戒。惩摧其暴(9),戒思其害。惟暴若苗,惟忿若稂(10)。稂除苗剪,事我天君(11)。天君既安,百职从令。怒或当然,因感而应。应已而休,无迎将留。虽曰颜乐(12),亦以是求(10)。 【注释】 (1)惩忿:克制忿怒。 (2)《损》:《周易》卦名。 (3)惩忿有教:指《易·损》中有“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的话。 (4)樊:樊迟,一名须,字子迟,孔子学生,春秋末鲁国人。《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5)速:招致。 (6)匪:通“非”。 (7)湛如:澄清的样子。 (8)云胡:为何。 (9)暴:急躁,暴躁。 (10)稂(lang):莠子一类的草,对禾苗有害。 (11)天君:指心。《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12)颜: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13)亦以是求:指颜渊不迁怒于人。《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即颜渊。颜渊名回,字子渊。 【译文】 《损》卦的卦象中,有克制忿怒的教导。从前的樊迟问到孔子辨惑的问题时,孔子也告诉他不要忿怒。大概是接触外物最容易动感情的,就是愤怒了。如果胡乱勃然大怒,必定像火一样煎熬自己。既有背于道德,对自己也有伤害。招灾惹祸,后果不堪设想。我想我的心,像水一样清。为什么一震撼,就不能宁静清虚?制服它有办法,必须克制,必须警戒,用克制摧毁暴躁,用警戒来思考它的危害。暴躁像苗,忿怒象杂草。除掉杂草,剪掉苗,来事奉我的心。我的心既然安定,眼、耳、鼻、舌、身等百官就听从命令了。有时该发怒,因为感受到外物而内心有所反应。应该停止就停止,不要迎接和挽留。就是颜渊的快乐,也从这里追求。 ☚ 薛瑄 改过箴 ☛
惩忿箴 惩忿箴(1)乾称父也,坤称母也(2),而于我何负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3),而于我何侮耶?无端而怨天,无端而尤人,反而求之,吾实不仁。气之悖也(4),色之厉也(5),言之恚也(6),手足之肆也(7),意态之恣也(8),皆由于心之戾也(9)。纵能自饰,不形于色,憧憧往来(10),何时可释。况乃不知,已出于辞,纷纷辨争,以是为非。岂不知祸福,而乃悔而不复;岂不知重轻,而乃激而不平。忘其身矣,及其亲矣。大圣有言(11),夫何不书之于绅(12)。 【注释】 (1)惩忿:克制忿怒。 (2)乾:天。坤:地。称:比。《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以天比父,以地比母。 (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两句,出自宋张载《西铭》。与:同类。 (4)悖(bei):逆乱。 (5)厉:严厉。 (6)恚:发怒,怨恨。 (7)肆:放肆。 (8)恣:放纵。 (9)戾(li):乖张。 (10)憧(chong)憧:往来不绝貌。《易·咸》:“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11)大圣有言:因为“惩忿”出于《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旧传《周易》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因他们被古人称为圣人,故说“大圣有言”。 (12)绅:大带。书绅,把需要牢记的话写在大带上。后用来指把重要的训言记下来,以防遗忘。 【译文】 天比父亲,地比母亲,对于我有什么辜负呢?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对于我有什么侮辱呢?无端地怨天尤人,反思自己,我实在不仁。气的逆乱,脸色的严厉,言语的发怒,手脚的放肆,情态的放纵,都由于心的乖张。即使能自我掩饰,不表现在脸色上,往来不绝,何时可以消释?况且竟然不知道,已经说了话。乱纷纷地辩解争论,把对的当作错的。难道是不知道祸福,竟后悔而不改变?难道是不知道轻重,竟激动而不平和?忘了自己,以及双亲。圣人有话,为什么不牢记不忘? ☚ 唐鉴 魏源 ☛ 0000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