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惜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惜花韩偓
人们都知道韩偓是写作“香奁诗”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题咏景物的能手。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物象形貌,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咏物、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本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经枯萎皱缩,自知飘零在即,离情十分悲切;底下的红花尚余粉光腻容,却也预感到未来的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都能切合各自特点,状物而得其神。未写落花先写残花,写残花又有将落未落之分,整个春去花落的过程就显得细腻而有层次,自然地烘托出诗人的流连痛惜的心情。 接着,诗篇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写的实景,但添上了“眼随”、“恨满”,就起到化景语为情语的作用。随,有追踪的意思。不说“眼看”,而说“眼随”,更深一层,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了。至于“恨满”的“满”,既可以指诗人惆怅满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 再进一步,诗人设想花落后的遭遇。美丽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设使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岂不更令人黯然伤神?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而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也从中得到了体现。 末了,诗人因无计留住春光,悲不自胜,只有临轩凭吊,对酒浇愁,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结尾一句不言花尽,而其意自明,委婉含蓄的笔法,正显示诗人那种不愿说、不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内心矛盾。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仅仅是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吗?当然不限于此。近人吴闿生认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可疑。 惜花来鹄
花是人们心中的爱物,花开花谢本是自然现象。但是花落无意,人却有情。花的开落常常扣动人的情感,恋春惜花更是诗人的反复表现的主题。唐人韩渥就写过《惜花》一诗:“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李商隐更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之举。来鹄的这首诗表达的也是这种情怀。 诗一开头便写道:“东风渐急夕阳斜”,勾勒出一幅暗淡的仲春薄暮图: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东风越来越紧了,此时的花卉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东风里,青枝摇晃,落蕊纷纷,那花期很短的夭桃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诗人接着便写道:“一树夭桃数日花。”诗人心中十分惋惜,知道眼前这明艳的灼灼红桃已经烂漫不了几天了,现在它不是已经开始落蕊纷纷了吗,马上就要“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荷花》)了。但是这有什么办法呢,自然规律,不可挽回,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的意味从诗中流露出来。诗到此处,似乎没有写头了,但是诗人却推开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又在人们面前展开一个新的境界:“为惜红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谁家。”在唐代,人们甚爱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桃花在当时虽不及牡丹尊贵,但也深得人们的喜爱,就连皇帝居住的宫院及办理政务的大明宫中都大量种植桃树,杜甫在诗中就写道:“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刘禹锡也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这两首诗就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人喜爱桃花的情况。这里,诗人联系当时的情况,推己及人,便想象到:既然人们如此喜爱桃花,那么可想而知,现在桃花芬芳之期将尽,在今天的月夜里,不知有多少家、多少人深夜不睡,而要趁着明亮的月光尽情观赏桃花呢! 不然,万一桃花在一夜人风中凋落净尽,再看桃花要等待多久啊! 岂不太可惜了吗?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之一与本诗意思相近:“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这首诗是宪宗元和年间作。此时诗人任翰林学士,一天在翰林院值班,院北厅的红牡丹有两枝已开始凋残,所以十分惋惜。头两句诗是写自己眼见牡丹凋残的感受,那盛开的红牡丹本来光彩照人。“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焰灯煌煌”(《牡丹芳》),可是现在有的已开始凋残,“狼藉残红”,香消色衰,诗人心中禁不住万分惆怅,又想到明天大风一起,剩下的鲜花可能也会随风飘散,那就更可惜了,于是诗人便拿着蜡烛,乘夜观赏。 这两首诗都是惜花的主题,就其思想性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不外封建文士的闲情逸志。但在艺术上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是:白诗自然流转,毫不费力,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相比之下,来鹄之诗略显费力,如本诗最后一联就不如白诗的后一联自然轻快。 惜花于鹄
于鹄是一位中唐诗人,他的《巴女谣》写得特别有名,“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后来这句诗又被晚唐的陆龟蒙袭用为“归时月堕汀洲暗,记得妻儿结网灯。”(《和袭美钓侣》)以致两诗都成为唐代文学中的名作。于鹄在诗中写不愁归家错,是因为家中有出篱的芭蕉作记号,可见这株芭蕉在诗人心中的位置,没有它,恐怕就会有家归未得了。正是这种平时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亲切,才使诗人产生了一种幽幽的惜花之情。 惜花,是诗人的共同心理。于鹄这首惜花诗写得非常天真自然,感情诚挚,毫无矫作之气。夜晚,盛开的花枝变得稀稀落落,几欲开尽,只有那么两三枝还在孤傲地挺立着,在昏黄的月光下,尤其为人怜惜。落了,年复一年,花儿开了又落,多么寂廖,又是多么可惜。对此披离残景,纷纷落英,诗人变得怅然凄迷,若有所失:“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花落了多少,睡梦之中也依稀映现瓣瓣落花轻轻飘下的情景。一个“早起”,说明了诗人对落花的惦记;一个“闲眠”,更说明了诗人对落花的关切。“闲眠”即是白天的小睡或是午睡。看来,惜花之情已使诗人魂牵梦绕,几近入魔了。 人的惜花之情是深挚的,而在动物,则又是另一番心思:“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对蜜蜂来说,花蕊是最有吸引力的,它要在花蕊上采集花粉而酿蜜;对蝴蝶来说,花又是最美丽的,它只有在花丛中,才能翩翩起舞,嬉戏追逐,然而,一旦花期将尽,嫩蕊焦干,花蒂折落,残败的花丛中就再也不见忙碌的蜜蜂和纷飞的彩蝶。惜花之情,由人及物,而人与物恰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人惜花而守之难舍,物对花则弃之远走,一守一走,正可看出人的感情的复杂与丰富。其惜花之情看似一派痴象,然而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人来说,实也是十分自然的。不惟如此,诗人对于花还有更亲怩的表示:“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花开花落,本来是大自然的规律,可对于诗人来说,花落了,是它告别人间要走了。刘禹锡在同裴度、白居易等人的《花下醉中联句》里曾有过这样的发问:“谁能拉花住? 争得唤春回?”于鹄在这里做了回答。他攀过花枝,向它殷勤亲切地告别,仿佛在恋恋地说:“不要悲伤,后会有期,明年还会见面的。” 在这种依依不舍中,诗人结束了这首《惜花》诗。惜花,一般说上两句亲切话,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打动人的。可贵的是写出一种真情来。这首诗对落花表现了一种痴绝之情,在风趣之中给人一种感染力。写情能到真处好,能到痴处更好。对一丛落花,魂牵梦绕,拉扯着告别,看去似乎无理,但又正是这种无理,才使这首诗获得成功,形成无理而妙的艺术境界。 惜花李建勋
“惜花”的题意往往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诗人大都在花落之后,痛惜花朵的残败景况,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而李建勋的这首“惜花”诗却在花朵满枝之时,描写他担心害怕看见、不忍看见、最后又不能不看见春去花落的复杂矛盾心理,在众多惜花诗中,这个立意可谓另避溪径。 李建勋的诗作大都有个情节发端,此诗从黄昏饮酒、西园赏花写起。 首联两句语意迭宕。上句写景,描写夕阳西下,苍茫的暮色笼罩着寂寥的西花园。灰暗的色调与惜花愁肠的意境相映衬。 下句笔锋一转,写饮酒赏花,“一尊何忍负芳枝,”这一反诘句,意在强调只有开怀畅饮才不辜负这花开满枝的大好时光,“芳枝”指代花朵,巧妙地交代了诗人“惜花”的时间是春将归去,还未归去,花朵仍挂满枝头的时候,为转入下两句的感时做好铺垫。 颔联诗人直抒胸臆。面对眼前景象发出感慨:这花开满枝的时刻能有多久呢?且不说“风雨长相促”即便全是晴明,而花红花好之日又几何呢?所谓“花无百日红”,于是诗人产生一种担心、害怕这眼前景象转瞬即逝的心理,很自然转入下联的心理描写。 颈联描写他担心莺鸟随时会飞来踩落他那心爱的花朵,心都快要“愁破”了;他望眼欲穿地盼望有客人来同他共享美景,就怕他们一旦来迟错过这大好时光而遗憾。当然这是他不愿和不忍看见花落去,而千方百计寻找心理上的慰藉,似乎这样就能留住花朵,至少能拖长春光。 “心破”、“眼穿”两句对仗工整,加上夸张比喻,掀起感情的波澜,淋漓尽至地表达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拳拳之心。这两句是诗人感情的高潮。 然而,大自然回报给他的是什么呢?尾联两句似风暴后的平静,诗人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年年我都发疯般地眷恋春光花朵,到头来仍然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只能愁肠寸断地赋几首诗而已。结尾一句不言见花落,而其意自明,这委婉含蓄的笔法,正是诗人那种不愿说,不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内心矛盾。 从诗篇末尾的“狂叟”看,这是李建勋的晚年之作,其题旨在于抒发老年寂寞,慨叹韶华流逝。诗中即景感时,托物言志恰到好处。 惜花陆龟蒙
花是美的象征,人们喜爱她,赞美她;人们希望春光永驻,鲜花长开。但是,花开自有花落日,美好的愿望改变不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诗人们只好通过笔墨来寄托自己的情思了。陆龟蒙的这首诗,就是这种惜花之情的自然流露。 “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这首五言诗的起首二句就立意新奇。诗人痛惜花之凋落,但却没有去刻意描写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景象,然后借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出人意料地把人与花的寿命长短作一比较:人生在世,可以活到百年之久,而鲜花只能开放短短一个春天。起笔突兀,不同凡响。把有灵有性的人同无知无感的花相类比,而且比的是寿命之长短,看似荒谬。但从人与花都是大自然的创造物,都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规律来看,二者又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了。况且人们历来认为花能解语,花可悦人,人花之间也有灵犀相通呢。那么,人花寿命长短之比,就似在情理之外,而恰在情理之中了。 百年与一春,已经造成了人花之间存世时间长短的巨大反差。暗示了鲜花的红颜命短。诗的三、四句更拉大了这种距离:“其间风雨至,旦夕旋为尘。”说不定哪一天狂风暴雨来临,盛开的鲜花倾刻之间就会没入尘土之中了。唐代诗人方干曾有诗描述花的这种遭遇:“可怜妍妍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今日流莺来旧处,百般言语殢空枝。”短暂的春天,暴虐的风雨,造成了花卉凄惨而令人同情的命运。 “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诗人设身处地,浮想遥遥:哪一个爱花人看到这一痛心结局,能不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呢?假如花真有思想感情的话,那它的忧愁和痛苦不知会超过看花人多少倍呢!这两句是全诗聚力凝情之笔,它不但把作者同情花,珍惜花,为花而忧愁,为花而哀惋的深沉感情突现出来,而且也使读者和作者一样心驰神往,进入了与花同悲戚、共命运的忘我境界,可谓体物入微,淋漓尽致。 纵观全诗,短短六句,寥寥三十字,看似平淡而蕴含颇深。有鲜明的对比,有透僻的说理,有深刻的联想,愁思绵绵,感情细腻,一片惜花真情跃然纸上。从结构上看,六句成篇是本诗一个特点,这在唐诗中也不多见。诗由六句组成,但却句句互应,联联相扣。吟读起来,自然流畅,丝毫没有四多八少之感。陆龟蒙颇有才气,诗作中三百言、五百言,乃至千言的长篇亦为数不少。此诗仅六句三十言,愈见诗人为诗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以诗言志;如水流归海,感尽而止,不拘泥于字数与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此诗一反咏物诗描述与议论相参的习惯,以议论贯穿全篇,对比鲜明,说理性强。以人寿之长比花命之短,以人愁之易去,比花愁之难解。六句诗一议到底而又步步深入,具有较深的感染力,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哲理诗。 此诗大约是陆龟蒙隐居松江甫里时所作。作者生不逢时,思想较为消极,只能寄兴于田园山水之间。但这首诗似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他不甘老于户牖之下,力图有所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只能开一个春天,而且说不定早晚就会凋谢的花儿尚且争芳斗艳;生历百载,道路颇长的人为什么不能有所作为呢?这也许就是本诗的言外之意吧? 惜花方干
在晚唐诸诗人中,方干以其旷达不羁、质野轻狂而闻名。他傲视功名,一举不第便从此隐居湖,以行吟醉卧、登山临水自娱。 在长时间的隐居生活中,他对花颇有感情,写了十多首专门咏花的诗,另外还有四十余首诗中,也有歌吟花草的诗句。在这些诗或诗句中,他一反“鹤盘远势投孤”的苍劲笔力,变成了一个情意缱绻、怜香惜玉的情种。 “可怜妍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诗人起笔仍旧沉缅于昨日徉徜花间的美好回忆之中。那朵朵鲜嫩的花朵正破蕊怒放,溢光流彩,何等悦目,何等惹人怜爱! 然而昨天夜间,却蒙受了一场狂风的洗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只着墨于狂风大作,经夜未停,而只字未写遭受狂风洗劫后花残叶落的破败景象。诗人运用把实虚融于一炉的写法,明写风狂,暗示花残,当雨骤风狂之时,那些刚刚开放、娇嫩妍艳的鲜花,耐不得狂风的摇撼,纷纷然坠落尘埃,或许竟被刮得杳无踪形。古人云:诗贵妙语。残花的不幸命运,诗人对残花的关注之情,全凭读者在妙悟中自行领略。 “今日流莺来旧处”,流莺是一种无处棲身、到处漂荡的黄莺,李商隐有一首《流莺》诗,说“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本来是诗人自己来到昨日赏花之处,却偏偏说是“流莺来旧处”。就连这漂流无定的小鸟都来关注残花的命运,那么诗人对残花的关注就更不待言了。“百般言语殢空枝。”此句乃全诗诗眼,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流莺落在花枝上的嘤嘤叫声说成是用饱含深情的百般言语向残花表示深切慰问。枝头上空空如也;只有黄莺和它的凄楚啼叫声滞留在枝头。诗人正是借流莺的百般言语表示自己对落红惋惜和同情。清人贺贻孙说“结语难得有情,有情故能锁住一篇之意”(见《诗筏》)。全诗以此句作结,把残花、流莺和诗人三者融为一体,命意深婉,谋篇工巧,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淋漓透辟。 方干一生遭遇十分不幸。他幼有清才,久负盛名,“句满天下口,名聒天下耳”(吴融《赠方干》),“江之南未有及者。”(《唐诗记事》)。但只因为他貌丑兔缺,受到权贵们的鄙视和嫌弃,为世人所不容,从此,“无复荣辱之念”(《唐才子传》)。可见,诗人这首惜花诗的主题,是借对残花的哀怜来抒发自己仕途失意,备受凌侮之后内心的悲愤和不满。诗中对狂风的指控也暗含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鞭挞。 惜花张泌
春来赏花,春暮惜花,是中国古人特有的情趣,这首《惜花》诗的分量远不止此。 张泌的作品多以伤春之情和羁旅愁思为主要内容,以深沉委婉的风格见称于世。《惜花》虽不算他的上乘艺术佳品,却比较典型地融汇了张泌对沧桑世事的感触,表现了他的艺术基调。 “蝶散莺啼尚数枝,日斜风定更离披”只一句就言尽了暮春时节人花两惜的凄凉晚境。诗人用直呼出来的叙述方式,把“自我”形象无形地引进了诗境,表面上未出现的“落花”(客体)与“惜花”(主体)全部由此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历经人生、不堪回首的老人,黄昏时节,怔怔地坐在窗前望着越来越少的花枝,禁不住自言自语。诗人的语气平缓得近于淡漠,似乎仅仅表述两类纯客观景物——“蝶”“莺”“日”“风”,但当它们以“散”“啼”“斜”“定”的词加以动化,并且与暗示出的花联系起来时,作者惜花不可压抑的悲哀便跃然纸上:在美丽的彩蝶匆匆散去,通灵的夜莺哀哀啼叫时的黄昏,花枝已经所剩无几了,日落西斜,一场狂风吹过,更加“落红无数”。“离披”,分散貌,此处形容花落惨状。 “看多记得伤心事,金谷楼前委地时”。金谷,原是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阳本以牡丹盛名,加之晋豪富石崇曾筑园于此,也称“金谷园”,因而文人墨客常用于代表四周栽有花木的庭院。本句承上句作进一步的升华立意,花落的外部世界与惜花人的内心世界由这一笔从从容容地沟通起来。诗人看花、惜花的无限感触其实皆因“记得伤心事”:为衰落的青春伤心,为灭亡的南唐伤心,为历史的无情伤心,为人生命运之无定伤心……。引起这位敏感多情诗人痛苦的事也许太多,无从言说,不想再说,于是,一句“记得伤心事”便包含丰富复杂的叙述内涵,而“金谷楼前委地时”恰如其分地为前面的诗眼提供了相应的烘托。 《惜花》最大的特点是主体与客体的巧妙暗合沟通。小诗中的“花”和“人”无声地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因花落引起“惜花”从而导致“伤心”,还是由于伤心才那样哀婉地惜花,也才透过泪眼滤出那番花落的凄凉,达到了相当的美学移情效果。此外,作者充分利用七绝的特点,文字简洁而意境深远。 惜花施肩吾
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 诗人笔触首先指明落花。一、二句是说千树万树的红花已经落尽,可是没有人能悟解这是由于风吹折的缘故。此场景与花落前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原来还是一片红艳、开遍万树盈溢阵阵幽香的鲜花,正值芳龄远未萎谢凋零之际,却瞬间被一阵无情的春风尽行吹落,落花的凄惨命运可想而知。这两句虽写落花,但字里行间饱蘸和展示了诗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遭无辜摧残、毁灭的愤懑、痛惜的复杂情感。首句着一“尽”字,境界全开,作者惋惜悲愤之情态呼之欲出。次句“无人解系风”,既点出落花的原因,又使诗人爱憎感情得到有力加强。在这一方面,韩愈《落花》诗“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冯延巳《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俱发抒了惜花的感慨,与作者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两句言今天铺满落花的小路上,鲜花飘香已不复存在,令人遗憾的是织锦机也就空着,不能再织出这美好的春色。“芳径”是长满芳草的小道。此处是指路被春风吹落的群花所覆盖。该联是在前面描写落花的基础上的丰富联想。芳径是人走出来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已分将身着地飞,那羞践踏损光辉。”(韩愈《落花》)群花开放正在盛期,不意迭遭摧残。它被吹落地上,本已可惜,但求留在树下便好,或者美丽的花瓣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可这些落花却身不自主,飘落路上,又顿遭路人随意践踏,岂不是雪上加霜?如韩偓《惜花》所写:“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况且,花已摧折殆尽,美景已失,观赏者兴味索然,徒留叹息,来往芳径上的足迹日渐稀少,园林也就处于一片冷落寂寞了。遥想此种种景况,何堪目睹,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读到这里,人们自然和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触动和震撼。然高明的作者并未停留于此,又进一步掀起波澜,想象奇警,由“今朝芳径”一下子切入“锦机空”的有机联想。此句道出诗人不只是惜花,而且更加痛惜的是“锦机空”。这实际上在暗示人们:万紫千红的春天已随着群芳尽落无可挽回地“归”去了。锦机原用来专织精美花纹图案的丝绢织品,但花落春尽,美景已遭毁灭,锦机安能复织出那繁花似锦、充满盎然生机的满园春色?!诗人从惜花到苦于无计留住春天,悲不自胜,止不住失意之情而倍觉伤感懊恼了。由此可见,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从苑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落花的命运,春色被毁的场景,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把自己悲欢、爱恨的真挚感情融铸在无生命的落花之中,将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自然表露丝丝入扣地交融为一体。 古往今来,惜花的诗词之作不知多少,这首托物咏怀的小诗生动发抒了作者惜花的复杂情境,具有丰厚的意蕴,无疑是其中的佳品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