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
地方大戏剧种。 旧称上河戏,1949年后一度称湘剧,1954年定今名。形成并流行于荆江沿岸的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并远及黔、川部分地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沙市有戏班活动记载。 形成之初,有高腔、昆腔,现以弹腔为主。清咸丰、同治以来,班社大为发展,可考的科班67个、戏班52个,以同乐、三泰、同福、松秀等班最有名。1949年后,石门、澧县、津市、临澧和湖北石首等县建有专业剧团。 传统剧目514个,多杀伐打斗题材,有“三杀”、“五图”、“十二山”等看家戏。角色分生行、小生、旦角、老旦、花脸、丑角等6行。表演重做功,亦讲究内、外八块功夫。 舞台语言以中州韵结合澧县、津市地方语言而成。整理改编的《反武科》、《双驸马》等传统剧目和新编的《程咬金招亲》等剧具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