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羞耻感
个体性行为的一种内部调节机制。性羞耻感的生物学来源是动物性交安全感和隐秘性。人类两性之间的性行为必须在不受任何客观环境因素的干扰下,在隐蔽秘密的条件下进行。这是人类性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于尚未形成性责任并取得合法性交资格之前的青少年,主要靠性隐秘、性羞涩等心理来保持两性之间的距离和控制调节乃至抑制一些本能的性欲望。如果青少年的性隐秘性被淡化,性隐秘、性羞涩的防线被冲破,便容易导致性犯罪。人类的性羞耻感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性文化修养的结果,是性伦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它的存在可以减少和抑制两性活动中的种种放荡行为。因为只有性羞耻感的存在才有人的尊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只有在文化修养极高的社会中,才能使性羞耻感成为平衡或维持两性关系的有效调节手段。人类羞耻感是通过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伦理道德教育而逐步形成的。恰当而适度的羞耻感可以成为性泛滥的屏障,有利于对非份性行为的控制调节。但过分的羞耻感却会使人在两性活动中形成性封闭心理,从而产生各种形式的恐性症、性抑郁症甚至成为色情欲望、性变态和性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