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性有善有恶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性有善有恶论

战国时期世硕提出的关于人性问题的观点。世硕的年代应早于荀子,据考与孟子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世子》二十一篇已佚。东汉王充《论衡·本性》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又说“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认为世硕强调善或恶决定于后天的教养。《孟子·告子》载:“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似指世硕之说。西汉董仲舒亦持此论,认为“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又说:“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春秋繁露·玉杯》)西汉扬雄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实质上也是主张性有善有恶。东汉王充则明确提出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即中人以上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同上书)。认为人性或善或恶,本性不可移易的人极少,大多数人是可善可恶或善恶混的,他称之为“中人”。“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强调环境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有其合理性。

性有善有恶论

战国时世硕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认为人性有恶有善;善恶决定于后天的教养。“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外,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等“皆言性有善有恶”,西汉杨雄也主张“人之性也善恶混”,认为人性兼含善恶,两者相杂。


性有善有恶论

战国世硕的人性论。《论衡·本性》:“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人的本性具有善恶两方面因素,人的行为善恶,关键在于修养,养善成善,养恶成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