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篇《荀子》篇名。主要阐述人性本恶理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继承法家关于人“生而好利”的观点,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人的共同本性,因而不能一味地顺从这种先天本性。“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必须靠圣人制定礼义法度来矫饰(“伪”)人的本恶之性,“化性起伪”。因此,社会生活制度的确立需“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强调后天社会环境、习俗和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并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人人都有为仁义法正之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