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性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性恶

荀子的道德观。《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天性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他用性恶来解释君臣、礼义、刑法的起源,“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的重刑主张也源于性恶论。但与法家主张的重刑轻罪有别。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

性恶

荀子提出的人性学说。《荀子·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承袭告子“生之谓性”的思想,提出“凡性者,无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认为自然具有的生理本能即是性。并进一步把“性”和“伪”加以区别。认为“伪”是与“自然”对举的“人为”。在荀子看来,“好利疾恶”的心理,“好声色”的情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那必然是“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而“辞让”、“忠信”、“礼义”等都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而完全是后天人为的。他说:“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他由此得出结论说:“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荀子针对孟子先验的性善论,提出“性”与“伪”的不同来批评他,并用来说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认为没有自然本性,就用不着社会道德的人为约束;没有这种人为约束,人性就不能自发地由恶变善。他说:“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性恶》)。荀子“性恶”和“化性而起伪”说为其礼法兼治、王霸统一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认为人人都有改变本性、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强调环境和教育对“化性起伪”的作用,“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这些思想都是很有价值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