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三品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三品说 董仲舒提出的人性论。董仲舒是西汉儒学的一代宗师,他引进战国以来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对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作了新的阐释。他继承 《中庸》“天命之谓性” 的思想,认为 “人受命于天”,但天有阴阳的属性,体现在人身上,也就有善恶两种品质。善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阳性,他称之为 “性”; 恶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阴性,他称之为“情”。尽管性体现了天的阳性,可以产生善,但这只是说有产生善的可能,并非已经成为现实的善。他打比方说,性好比是禾,善好比是米; 性好比是茧,善好比是丝。米出于禾,但禾并非就是米; 丝出于茧,但茧并非就是丝。同理,善出于性,但性并不就是善。又因为人生而兼有性和情,所以董仲舒将具体的人性分为三类: 一类是情欲很少,不教而能善的,这叫 “圣人之性”; 一类是情欲多,虽教也难能为善,只能为恶,这叫 “斗筲之性”;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虽有情欲,但可以为善可以为恶的,这叫 “中民之性”。董仲舒的这种区分,强调的是人性之异,与孔子所谓 “性相近”、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强调人性之同,显然大异其趣。尽管中国没有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但却有等级制度,至少有圣贤奸邪等等之分,孔孟认为这是由于后天造成的,而董仲舒则归因于与生俱来的人性。唐代韩愈在董仲舒的基础上,作了更详细的区分,将性和情都分为上中下三品,性与情互相对应,“上品之性”发为 “上品之情”,“中品之性” 发为 “中品之情”,“下品之性” 发为 “下品之情”。比传统的人性论更加精致,更加系统化,对宋代理学家的 “天理人欲”之辨颇有启示。 性三品说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西汉董仲舒认为天所创造的人类,都有为善的本质,但不能以为人性已善。“故性比如禾,善比如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所为之内也。”认为禾之所以能出米,是因为禾里原来就有米;性之所以能出善,是因为人性之中本来就有善。他把这些善的内在因素叫做“善质”。经过统治者的教化,这种“善质”才能真正成为善。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圣人之性”是上等之性,他们性善,能够“循三纲五纪”,“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是教化的立法者和执行者。“斗筲之民”具有下等之性,他们性恶,贪欲很重。这种性善者和性恶者,都是不可名性的。可以名性的,只有第三种,即“中民之性”。这种“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特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既然人性分为上、下、中三等,为善为恶的情况各不相同,董仲舒主张对他们施行德和刑的时候应当各有所侧重。少数“圣人”性善,当然没有什么施刑的问题;对具有“斗筲之性”的劳苦人民性恶,则要侧重用刑。对具有“中民之性”的中间阶层,主要用德教,“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可以通过教化而使之为善。后来唐朝韩愈更提出一种严格的“性三品说”,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各分上、中、下三等。“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中民之性可“导而上下”,是“接于物而生”,即后天才有的。韩愈认为“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它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人性论。 性三品说中国古代人性学说之一。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圣人之性”近于全善,是不教而善的;中品“中民之性”(或“万民之性”)可教而善;下品“斗筲之性”教而不善。东汉王充则区分人性为善、中、恶三种。认为“无分于善恶,可推移者,谓中人也”,中人之性“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唐韩愈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和情均分为三品,并使之互相对应。他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性三品说对宋明理学有很大影响。 性三品说 210 性三品说西汉董仲舒和唐韩愈主张的一种唯心主义人性学说。董氏把人性分为三类:一是情欲少,生来性善的圣人之性; 二是情欲多,生来性恶的斗筲之性;三是虽有情欲,但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实际上是主张统治者具有“圣人之性”,“承天意”统治和教化人民,应对“中民之性”的人实行教化,对“斗筲之性”的人实行刑罚。韩愈则明确把人性区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之性与生俱善,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德;中品之性虽有五德却偏差不齐;下品之性与生俱恶,不具有五德。韩愈还认为,人性除中品外,上品和下品都是不可改变的。其实质是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提供政治哲学依据。 ☚ 三纲五常 三统说 ☛ 性三品说西汉董仲舒的人性学说。《春秋繁露·实性》分人性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指劳动者)之性三种;圣人之性天生为善,斗筲之性天生为恶,中民之性可善可恶。韩愈进一步提出性情三品说。 性三品说见“伦理学”中的“性三品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