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是以状似原始淋巴细胞为主的急性白血病。这种细胞可以没有免疫标记,也可以带有与成熟T细胞相同的免疫标记,偶尔带有B细胞的免疫标记。
急淋的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理,见“白血病”条。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或较缓慢,而以急骤为多见,罕有明显的白血病前期阶段。急骤者常有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和骨关节痛等为首发症状。起病缓慢者先有乏力、虚弱、贫血、体重减轻数月,然后转入急起的症状。
发热、感染、多汗很常见,体温有持续高热,亦有弛张热或不规则发热。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由于粒细胞减少、缺乏及免疫功能降低所致。化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病人易患霉菌感染。若病人经治疗已获得完全缓解,但仍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可发生原虫(如肺孢子病)或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或疱疹播散)。未缓解病例常有盗汗,完全缓解时消失,但仍可有自汗。
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下、齿龈、鼻腔出血最常见。颅内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大出血可以致命。视网膜出血可致视力减退。耳内出血可致眩晕、耳鸣。出血的原因为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微血管,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的缺乏等。门冬酰胺酶治疗可使凝血因子减少。氨甲喋呤、强的松等药物可引起肝毒性及胃肠粘膜溃疡出血。当血液白细胞急骤大量增多时(甚至达60~70万/μl),脑部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淤滞、栓塞,极易发生颅内出血。
贫血最常见,多为进行性,常与出血不成比例。约2/3以上病例有中至重度贫血。贫血的主要表现为粘膜皮肤苍白及软弱无力。
约40~70%的病例有淋巴结肿,多为全身轻或中度肿大,无压痛或与周围粘连。纵隔淋巴结肿大在小儿较多见。偶见胸腺肿大。脾肿大(占70~90%)、肝肿大(占60%左右)的发生率比急粒、急单为高,肿大程度也较明显,可达肋下4cm以上。
骨、关节疼痛较常见,胸骨压痛见于50%以上病例,骨关节痛见于35%左右。白血病细胞可浸润、破坏骨皮质和骨膜以及关节,骨关节痛较多见于儿童,多在大关节。疼痛处表面都无红、肿、热现象。
其他还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当白血病病变浸润肺泡壁、肺泡间隙、支气管、胸膜时,可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胸腔积液等;胸膜被累,较多见于急淋。肺浸润可呈弥散性或结节,X线所见酷似浸润型或粟粒样结核。支气管肺炎是急白最常见而严重的感染之一。经治疗完全缓解后,睾丸和卵巢可为骨髓外白血病复发的所在。
实验室检查 有以下变化:
血象 典型血象显示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质和量的变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多呈中或重度减少,并为进行性。一般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仅少数有红细胞大小不等,嗜碱性点彩或多染性。网织红细胞常减少,少数病例可轻度增加。血小板在急淋早期,数目可能正常或仅轻度减少,到晚期则明显减少。在确诊时,约1/3病例数目<5万/μl。治疗后血小板数若回升,是治疗有效的先兆。血小板除数量减少外,还有质的异常;血小板大小不均、畸形,可有巨血小板,及血小板第3因子等功能异常。急淋的白细胞计数可多至30~50万/μl,也可少至300~500/μl。一般白细胞计数在早期较低,到疾病晚期多偏高。外周血中有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高者诊断不难,但在白细胞计数低,原始细胞少见或不见的病例诊断要靠骨髓象。
骨髓象 典型的骨髓象显示增生显著,甚至极度活跃。原、幼淋巴细胞可占60~90%。这些细胞易在涂片制作时破碎,称为篮细胞。成熟淋巴细胞较少。原淋巴细胞核呈裂隙折叠者称Rieder型或副原淋巴细胞。骨髓中粒细胞、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均明显减少。
形态学分型 根据1976年法美英(FAB)的形态学分型,急淋可分成L1、L2及L3三种亚型。L1的白血病细胞直径可大至正常小淋巴细胞的两倍(约12μm),L2细胞的直径可大于正常小淋巴细胞的两倍以上,L3的细胞似Burkitt型。各型特点见表1。


表1 急淋各亚型的形态学特征

细胞学特征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
细胞大小小细胞为主大细胞为主大细胞为主,
大小较一致
核染色质较粗,每例
结构较一
较疏松,每例
结构较不一
呈细点状,均
核 形规则,偶有
凹陷或褶
不规则,凹陷
和褶叠常见
较规则
核 仁小而不清
楚,少或
不见
清楚,一个或
多个
明显,1个或
多个,呈小
泡状
胞浆量
胞浆嗜碱性

轻或中度
不定,常较多
不定,有些细
胞深染
较多
深蓝
胞浆空泡不定不定常明显,呈蜂
窝状

L1型多见于儿童,L2型多见于成人,L3型罕见。
细胞化学染色 常用的Wright染色对急性白血病各类型的原始细胞有时很难鉴别。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急白各类型的鉴别。各类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特点见表2。
生物化学检查
❶溶菌酶是一种水解酶。人体血清中的溶菌酶主要来自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血清溶菌酶活性明显增高,见于急粒单、急单,在急粒也可增高,但

表2
三种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特点

 急 淋急 粒急 单
主要细胞原淋巴细胞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

Wright或Giemsa染色


核染质
核 仁
棒状小体
有丝分裂
粗粒状在核仁及核膜周围浓密
1~2个

胞浆透明,染色体短、粗
细粒状,分布均匀
3~5个
较多见
胞浆不透明,染色体细长
纤细网状,分布不均
3~5个
可有
胞浆泡沫状,染色体粗长,边缘
纤毛状
伴有的其他细胞幼淋巴细胞、破碎细胞易见早幼粒细胞,可有异常中性或
嗜酸粒细胞
幼单核细胞,可有组织细胞及
幼粒细胞

组织化学染色



酯酶


醋酸α萘酚
醋酸α萘酚+氟化钠抑制
氯醋酸萘酚ASD
碱性磷酸酶染色(中性粒
细胞)
(-)~(+)局限的
(±)
(-)
正常或增高
(-)~(+)
(±)
(+)~(++)
明显减低
(+)~(+++)
(±)
(±)
不 定
血清溶菌酶低正常或降低常增高,也可正常或降低常明显增高
在急淋则为正常或减低;
❷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TdT)在正常人白细胞中无活性,只有胸腺有较高活性;在大部分非T非B细胞及T细胞急淋及慢粒急淋变的病例,活性增高;
❸碱性磷酸酶在成熟粒细胞活性最高,在原始细胞中缺如。与正常相比,急粒、慢粒病例的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而在急淋则为正常或增高。近年在急淋和慢淋的血清中,发现N-中性磷酸酶;
❹腺苷脱氨酶(ADA) 的活性在急淋与慢粒急变明显升高;
❺在急白,血清白蛋白多减少,球蛋白增多,但急淋的白蛋白减少不明显。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血象和骨髓象,一般并不困难。目前除根据细胞形态学分为亚型,还根据细胞表面免疫标志,分为最常见的非T非B细胞,T细胞和B细胞。与其他类急白或少见类型(如多毛细胞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鉴别,除临床表现之外,常需借助细胞化学、生物化学,甚至超微结构、免疫标志等方法。
可能引起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多的疾病有百日咳、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梅毒、波状热,但增多的是成熟淋巴细胞,且它们各有其临床和实验室发现。血液中可有不同数目的原、幼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肝炎、结核病、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肉瘤、重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中的细胞主要是不典型的幼淋巴细胞,骨髓并不象急淋白血病,病程一般为良性。嗜异抗体和E-B病毒抗体测定有助于鉴别。结核病可能引起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小儿的原始神经细胞瘤(亦称神经母细胞瘤)易转移至骨髓,细胞形态酷似急淋,可查尿儿茶酚胺以助诊断。还有Ewing肉瘤及小细胞肺癌的骨髓转移,也颇象急淋;肿瘤细胞倾向于成簇分布。
并发症 有以下几种。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近年来随着化学药物治疗急淋完全缓解及生存时间的延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成为较突出的问题,主要由于多数化疗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造成白血病细胞的“庇护所”。近年国外报道如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约有50~70%的急淋儿童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发生在病程任何阶段,甚至以昏迷为首发症状,但首次发生的中数时间是诊断后9个月,即在完全缓解期,复发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甚至可先于骨髓和血液。脑部局部浸润者,表现与脑瘤相似。常见的脑膜浸润表现类似脑膜炎,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多,可检到白血病细胞(可用改良的沉淀法),蛋白质增加,糖减少。颅神经如Ⅱ、Ⅲ、Ⅴ、Ⅵ、Ⅶ、Ⅷ、Ⅸ、Ⅻ可被累,引起视力或动眼障碍,瞳孔改变,面部感觉异常,面肌麻痹,伸舌偏斜等。脊髓被压迫引起截瘫、大小便障碍。神经根及周围神经也可被累。半数以上病例有脑电图改变,且恢复较慢。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除神经症状外,也可有精神症状,以意识障碍最多见于晚期。
尿酸肾病 急白高尿酸血症时尿中尿酸一般超过正常3~4倍(正常每天500mg)。若脱水尿少,肾小管pH<5.5,则尿酸易在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肾实质中结晶沉淀,造成阻塞性肾脏损害,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即急性尿酸肾病。血尿酸可超过13mg/dl,尿中尿酸明显增高。预后与尿量有关,少尿者不佳,尿量多于每天1,500ml多可恢复; 预后与血氮质产物及尿酸浓度无关。对急白有高尿酸血症者,应用输液、利尿、碱化尿液,服别嘌呤醇加以预防。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参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条。
肝功能损伤可能是由于药物(如氨甲喋呤)的毒性反应或输血引起的血清性肝炎,少数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一般表现为黄疸、肝肿大及转氨酶增高。
治疗 联合化学治疗是诱导完全缓解较有效的手段,也用以巩固和维持完全缓解。支持疗法,如选用抗生素抗感染,输全血或血细胞以治疗血细胞过少,环境的消毒保护,细致的护理,都很重要。中医扶正培本,以及中草药的应用,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治疗并发症,纠正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免疫治疗的应用,可能增加机体免疫力,起着消灭残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淋,要获得长期的完全缓解以至治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及男性儿童睾丸白血病的防治都是很重要的。
有关支持治疗及免疫治疗等,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条。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常用化学治疗药物有长春新碱、强的松、6巯嘌呤、氨甲喋呤、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阿霉素、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等,它们的分类、作用、主要毒性和用法剂量见表3。


表3 急性白血病的常用化学治疗药物

药名及分类在细胞周期作用主 要 毒 性用 法 剂 量
烷化剂   
环磷酰胺
(CP或CTX)
CCNSA
(X)-G1/g及M
O-G2
出血性膀胱炎、脱发、浮肿、腹泻、
致畸胎
4~8mg/kg,每2或4天一次,
静注或肌注
做维持治疗,口服1~3mg/kg·d
卡氮芥
(BCNU)
CCNSA
X-G1/8
O-S及G2
对骨髓有延缓毒性,特别是血小
板减少,有肠胃道反应,对肝肾功能
有影响
2.5mg/kg·d静滴,用2~3天
为一疗程,间隔不少于4~6周
环己亚硝脲
(CCNU)
CCNSA
X-G1,G1/S,M
O-G2
有延缓性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
及延缓肝、肾功能损害
每次80~120mg/m2,每6~10周
口服一次
抗代谢药   
阿糖胞苷
(CA或Ara-C)
CCSA
X-S
O-G1/S及S/G2
抑制造血,消化道反应,肝功损害1~3mg/kg·d静滴或分次静注
或肌注
25~75mg/次,鞘内注4~10
mg/kg·d静注或2~3mg/kg·d,
分次口服
4~5mg/kg·d,静注或肌注
2~3mg/kg·d,分次口服
每次0.25~0.75mg/kg,每周
二次,肌注或口服,鞘内注射每次
10~15mg
环胞苷
(CC)
巯嘌呤
(MP)
溶癌呤
(AT-1438)
硫鸟嘌呤
(TG)
氨甲喋呤
(MTX)
同CA
CCSA
(X)-S
O-G1
同MP
CCSA
(X)-S
O-G1/S
CCSA
X-S,G1
O-G1/S
抑制造血,消化道反应,腮腺肿
胀,肝功损害
抑制造血,消化道反应
肝功能损害
同上,发生较快
抑制造血,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
抑制造血,口腔胃肠溃疡,消化道
反应,药物性肝炎,肾损伤,鞘内注
射偶可出现神经毒性
抗生素
放线菌素D
(DACT)
GCNSA
X-G1/S及M
O-G1,S/G2,G2
延缓抑制造血,消化道反应,也有
脱发,肝功能损害
每次200μg,每日或隔日静注


(续表)

药名及分类在细胞周期作用主 要 毒 性用 法 剂 量
柔红霉素
(DNR)
CCNSA
X-S
O-G2
心脏毒性,抑制造血,胃肠道反
应,局部刺激,脱发,出现口腔溃疡
应停药
0.4~1.0mg/kg·d,用2~3天,
静注
阿霉素
(ADM)
CCNSA
X-S,S/G2,M
O-G1,S,G2
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消化道反应,
心脏毒性,口腔炎,局部刺激,脱发
40~60mg/m2,每三周一次或
0.6mg/kg·d,用药3天,静注
植物药   
长春新碱
(VCR)
CCSA
X-S
O-M
有神经毒性(如周围神经炎等),
局部刺激,恶心呕吐
每次0.02~0.04mg/kg,每周一
次静注
三尖杉酯碱h
高三尖杉酯碱H
CCNSA
X-G1、G0、S
O-G2
抑制造血,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成人1~4mg/d,小儿0.06~0.1
mg/kg,静滴,连续给予或成人3~
6mg/d,小儿0.1~0.3mg/kg静
滴,间歇给予
激素   
强的松(龙)
(Pred)
CCNSA
X-S,G1/M
O-G1/S
类皮质醇增多综合征,如电解质
紊乱,易感染,血糖或血压升高
30~60mg/d,分次口服,小儿1~
2mg/kg·d
地塞米松
(Dex)
 同强的松0.76~4.5mg/d,分次口服或
5~10mg/d静脉或肌注

L-门冬酰胺酶
(ASP)
X-S发热,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低
白蛋白、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神经症
状,胰腺炎等
每次60~200IU/kg,每天或间
日静滴,10~20次为一疗程(溶于生
理盐水)
其他
羟基脲
(Hu)
CCSA
X-S,G1
O-G1/S
造血抑制,消化道反应,可致口腔
溃疡及可逆性肾功能损伤
50~80mg/kg·d,1~2天分次
口服

附注:CCNSA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CCSA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X致死作用 O延缓或阻滞作用 ( )证据不足

除上述常用药物外,尚在临床研究者,还有5-氮杂胞啶(Aza-C),新制癌素(NCS),鬼臼素半合成衍化物VP16-213,苯甲酸腙柔红霉素(RDZ),丙亚胺,胍唑(GZ),谷酰胺酶等。丙脒腙过去曾用来治疗急粒,近年已被淘汰。
小儿急淋的治疗 对于一般小儿急淋(多为非T非B细胞型),可用VCR+P+MP(国外大多用DNR、ADM或ASP而不用MP)诱导完全缓解,缓解开始后用 60Co颅放疗2 1/2周,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年龄>2岁者照射2,400rad,1~2岁照射2,000rad,<1岁照射1,500rad,再加鞘内注射MTX,每周2次,共5次。但也有的单位(如Sloan-Kettering研究所)不用颅脊放疗,而仅用定期鞘内给MTX。鞘内给药除MTX(每次6.25mg/m2)外,CA(每次50~70mg/m2),地塞米松,ASP(每次150IU/kg)也可应用。巩固治疗可用MP每日口服及MTX每周注射20mg/m2,或用更复杂的多种CCSA与CCNSA轮换,如L-2方案,用VCR+DNR+P诱导完全缓解之后,巩固阶段用CA+TG三个疗程,继以VCR及ASP,最后用BCNU一次。维持阶段以4对CCSA及CCNSA轮换,周而复始;它们是TG和CP,HU和DNR,MTX和BCNU,CA和VCR,每对中前一药用4天,后一药第5天用,疗程间相隔1~2周。
近代的实验临床研究显示急淋并非一致性的疾病。在国外小儿急淋中,非T非B细胞约占80%,它具有TdT活性增加。90%的T细胞急淋为男性,中数年龄为10岁,3/4病例在诊断时已有纵隔肿瘤,中数白细胞数为10万/μl,肝脾肿大常达肋缘下5cm以上。这组病例经治疗完全缓解后,很易早期复发,变为耐药性。B细胞急淋<5%,无TdT活性,PAS反应阴性。这组病例不易获得完全缓解。
用VCR+Pred(或再加MP)未能获得完全缓解的难治病例,可试用下列方案:
❶CA+CP(各33mg/m2每8小时一次,共12次),继以ASP(1,000IU/kg·d,第4~7天),给2~4疗程。
❷CA(90mg/m2·d,每周用药5天)+ASP(1万IU/m2静脉滴注,每周用药3天),治疗2~4周。
小儿急淋持续完全缓解30~36月,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有报道267例小儿急淋中停止治疗后,仅54例复发。1969年Mathe虽曾报道用卡介苗(BCG)和(或)异基因白血病细胞作免疫治疗有效,但以后其他学者未能证实,因此尚待研究。
骨髓移植近年已试用于急淋(参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条)。
成人急淋的治疗 成人的疗效不如小儿,完全缓解率低,缓解5年以上或长期缓解者很少见。现试举近年完全缓解率较高的报道于下(见表4)。
长期疗效方面,成人疗效也远不如小儿。但有个别报


表4 成人急淋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及完全缓解情况

方 案可估效病例完全缓解%中数CR期(月)著 者
VCR每周1.4mg/m2+P每天40mg/m2
VCR每周1~2mg/m2+DNR每周1~2mg/kg+P每天
100mg/m2
14
16
93
83
10Scavino等
Rodriguez等
VCR每周1.5~2mg/m2×3~4周+P每天60mg/m2×
28天+DNR每天60mg/m2×2天(在VCR之后5~7
天)+MTX6.25mg/m2鞘内在5,32,35,57,60天
237825Gee等
VCR+P数疗程之后+ASP×10天 80 Henderson
ASP与MTX序贯应用 801-年Capizzi
VCR+MP+P21天治疗(若不完全缓解,再加ASP,
MTX,CP,CA或DNR,或改为VCR+CA+CP+P
方案)
4582.2 浙医大一院
VCR+P+MTX+ASP+CP1492.8 北医人民医院
道,应用MTX、ASP、VCR、P,24月生存率达60%以上者。Sloan-Kettering研究所设计了L-10方案代替L-2方案,在诱导、巩固治疗之后,继以消除治疗,重视CCNSA如ADM、BCNU、DACT、CP的应用,估计54月完全缓解率可达85%。
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比治疗好。若未加预防而已发生,虽也可用头颅部放疗及鞘内注射MTX、地塞米松等而获得缓解,但一般不容易根治,以后还会复发。急性尿酸肾病宜以补液及别嘌呤醇(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日300~400mg,分次口服,它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产生)防治。若已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除用碳酸氢钠或醋唑磺胺碱化尿液外,宜做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也可试做输尿管冲洗。
预后 近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完全缓解率和生存时间均有明显提高,五年生存者逐渐增多。小儿初治急淋的完全缓解率已达90%以上,五年完全缓解率达到50%以上,估计约30%可治愈,但成人的疗效不如小儿。
影响预后的因素:
❶有利因素: 治疗后获得长期完全缓解;初治的疗效一般比复治好;小儿年龄在2~9岁;细胞类型,非T非B细胞比T或B细胞好,L1型比L2或L3型好;疾病开始时白细胞数或原始细胞数<5万/μl者,缓解率较高。
❷不利因素:年龄超过50~60岁者完全缓解率较低;诊断时已有感染;有纵隔累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有其它严重疾病;明显肥胖;治疗前和治疗后免疫功能不全者缓解率较低。
附: 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1978年全国白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议草案)完全缓解(CR)
临床: 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
血象: 血红蛋白高于10g/dl(儿童9g/dl),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高于10万/μl。
骨髓象: 原+(早)幼低于5%,红系和巨核系正常。
部分缓解(PR) 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三项中有1或2项未达CR标准,骨髓象中原+(早)幼低于20%。
未缓解(NR) 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三项均未达CR标准,骨髓象原+(早)幼高于20%,包括无效者。
红白血病疗效标准按急性白血病标准。CR者血象中应无幼稚红细胞。
注: 治疗不足两个疗程者不予统计,但应算入治疗数。
☚ 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000073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