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指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的血液而引起的贫血而言。急性失血后使血容量降低,致周围循环衰竭,一般短时间失血500ml时部分患者可有软弱、乏力、恶心、出汗等表现;失血1 000ml时,可有血压下降、脉快、口渴、恶心、乏力、晕眩、手足厥冷、直立或活动时可发生昏倒等;丢失1 500~2 000ml时,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失血3小时后各种细胞数、血小板、血红蛋白量开始下降,至第3日降低最明显;1~2日后开始有增生现象。对此种患者需立即止血、输血、补液,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并注意多种营养成分的补充。
急性失血后贫血
失血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由于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而引起的贫血称为急性失血后贫血。
急性失血直接引起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由于化学感受器和肾上腺素能的刺激作用,发生了加压反射,重新分配循环血液。除脑及心脏外,其它器官特别是腹内脏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皆收缩。因而外周阻力增大,心率增快,以尽量保持体内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此外因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比较强烈,使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同时因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尿液排泄减少。通过这些代偿作用,血容量逐渐得到补充。失血也损失了血细胞,随着血容量的补充,血液稀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组织发生缺氧,体内红细胞生成素的代偿性分泌增多,促进骨髓生成及释放更多的红细胞。
如果失血量过多,心输出量与动脉压大幅度下降,又不及时补足血量,最终会出现休克。在休克过程中,由于器官组织代谢障碍、酸中毒及毛细血管壁损害,可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结果使休克成为不可逆性。
失血后的代偿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临床表现除个体状态外,决定于失血的量和速度,有无并发症以及患者的年龄、营养状态、心血管功能等。大多数年轻健康者,失血量在500ml以下,特别是几小时以上的逐渐失血,很少引起症状,事后也不致发生贫血。个别患者(约5%)可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表现为软弱、出汗、恶心、心律缓慢及血压下降;随后有头晕,甚至短暂的昏厥。如失血量达1,000ml(约总血量的20%),休息时可无症状,但稍事活动有轻度心脏血管症状。当出血量增加至1,500~2,000ml (达总血量的40%左右),即使出血前患者很健康,出血后卧床休息,仍不免有口渴、恶心、气促、极度头晕甚至短暂意志丧失;血压、心输出量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脉搏快而无力。由于血循环的重新分布,患者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尿量减少。大量而迅速出血(达2,500ml左右,约占全血容量50%),由于循环血容量突然降低,代偿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以产生休克,甚至因处理不当而致死亡。原有慢性疾病、感染、营养不良、失水或本来已有贫血的病人,即使失血较上述量为少也可导致休克或死亡。
在急性失血后不久,由于血细胞和血浆损失的比例大致相等,仅有血容量的急剧减少而无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的变化。出血后几天,由于血量的重新调整,组织液或蛋白质进入血管使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量才逐步下降。此种现象约在失血后3小时开始,红细胞压积在3天或更长时间才降至最低水平。因而在失血后1~2天内单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测定以估计失血量是不可靠的。贫血在起始阶段是正常细胞及正常色素型的,无幼红细胞增生征象。在贫血出现约6~12小时后血中网织红细胞开始增多,在出血后约6~11天达到最高峰,其增高程度与出血量有关,但一般不超过15%。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在出血后约2~3天开始,而在3~5天最为明显,形态属正常幼红细胞型。此时骨髓象和血象易与溶血性贫血相混淆。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有利于更多氧的释放,以满足组织器官的需要。出血后60分钟,血小板数开始升高,个别有超过100万/μl者。如发生严重休克,加上血管壁损害,可因此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后白细胞迅即增多,在2~5小时左右一般都增至1~2万/μl,也有高达3.5万/μl者,估计与肾上腺素动员边缘池粒细胞至循环血液或从骨髓贮存池释放至循环池有关。白细胞核左移,血片中可见幼粒细胞。待出血停止后3~4天白细胞数才恢复正常。
原因不明的突然贫血,必须首先怀疑消化道、女性生殖道或胸腔、腹腔内出血的可能性。急性失血后血象应与轻度急性溶血性贫血相鉴别,但后者常有血浆间接胆红素增高或血红蛋白尿及其它溶血征象,可资区别;但出血至体腔或囊肿内也可伴有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应引起注意。
治疗必需针对出血的基本原因,立即予以止血。早期当血量减少时的治疗措施是迅速输入全血、血浆、右旋糖酐或生理盐水,以补充血容量,预防或纠正休克状态。在渡过急性期后,及早给予高蛋白质,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原来身体健康,并不缺乏铁贮量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红细胞在出血停止后4~6周左右常可恢复正常,血红蛋白的恢复常落后约2周。有慢性出血史或原来铁贮量已较低甚至已耗尽者,待出血终止后1~2月宜给铁剂口服,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补足铁贮量。
约在出血停止后10~14天,幼红细胞增生征象基本消失,白细胞多在3~4天恢复正常。持续的白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高,必须排除继续潜在出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