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曾称为坏死性肠炎、溃疡坏死性小肠炎、坏死性空肠炎等。是由能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引起的一种出血坏死性小肠急性炎症。急性起病,有腹痛、血便、发热、腹胀。重症有中毒性休克,病死率很高。
本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较多见,中国自六十年代以来不少地区陆续有报道,以广东地区较为多见。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发病率较高,患者多有暴饮暴食与饮食不洁史,和一般传染病的散发性流行相似。各年龄期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
病因与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过去曾有大肠杆菌、肠道病毒(Echo,Coxsacki病毒) 感染学说与变态反应学说,但均缺乏确切的实验室资料根据。近年来有人发现能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即C型产气荚膜杆菌)为引起本病的病因,并成功地形成实验室动物模型;国内也有报道从患者粪便中培养出Welchii杆菌。然而目前对于Welchii杆菌B毒素的致病机理尚未明了。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过度、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可能和本病的诱发与发展有关。
病变多见于小肠,一般以空肠下段为多见且更严重,常呈节段性分布,偶可波及结肠。病变范围一般在40~90 cm,亦可局限在数厘米,或累及全部空肠与回肠。病变肠襻外观呈紫红色或紫黑色斑块,肠壁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增厚与坏死,与正常肠襻分界清楚。病变肠襻以上的肠腔扩大、积气、病变部位相应的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严重者肠浆膜可有黄色纤维附着或与腹膜、肠襻间相互粘连,伴有大量纤维素渗出。显微镜下可见小肠粘膜有灶性出血性炎症坏死,以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中性粒细胞在坏死分界处渗出较多。血管壁及胶元纤维呈纤维素素样变,其所供血的肠粘膜可见坏死。随着病情发展,病变范围不断扩大,坏死灶逐渐融合成大片伪膜,剥落后形成溃疡与出血,波及肌层和浆膜层者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肠穿孔。此外可有脾充血、肝肾混浊肿胀,心肌间质炎症,脑膜浆液性炎症及末梢血液淤滞等。
多数起病急骤,无前驱症状。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呈阵发性剧痛,涉及全腹,以脐周为最明显。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吐物呈褐色或暗红色。腹泻为主要症状之一,每天在3~7次,或更频繁,无里急后重,粪质水样,以后转为鲜红、暗红或酱色,甚至排出血块,有时可见坏死组织碎片,具有腐败性恶臭。发热多出现在起病后1~2天,持续约一周,一般在38°~39℃,少数高热达40℃。重症患者因毒血症,可有麻痹性肠梗阻,鼓肠明显而无腹泻,肛门指诊能发现血便。常见中毒性休克,可伴有紫癜。或因便血较多、肠梗阻、丢失大量液体与电解质,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若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
腹部检查有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有时以左中腹或上腹部为主。有时可见到肠型或触及界限不清的腹块,常与病变肠襻部位一致。肠鸣音在病程早期可增强,晚期因有麻痹性肠梗阻而减弱或消失。
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明显左移,可见毒性颗粒。严重病例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或粒细胞减少症。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与氮质血症。粪便镜检能发现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粘膜。严重毒血症患者有蛋白尿与管型尿。
本病诊断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
❶急性起病,有腹泻、便血、或大量含坏死组织碎片的腥臭水样血便,但无里急后重;
❷全腹阵发剧痛;
❸不明原因的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及休克。本病常易误诊为中毒性菌痢、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食物中毒、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等,还应与急性Crohn病鉴别。
主要并发症有肠坏死穿孔与急性腹膜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及中毒性脑病。
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应及时进行积极治疗,预防和纠正休克。急性期应禁食,腹痛、腹胀及呕吐明显者给予胃肠减压,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流质或低渣饮食。可给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K等注射。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对有休克者须予输血、输液和升压药等; 毒血症严重者可加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静脉滴注。可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素血清和应用广谱抗生素。此外,可给予对症治疗;腹痛时可用解痉剂,烦躁不安、高热者可用冬眠合剂,衰竭者可根据病情给予兴奋剂、强心剂。外科治疗的指征为:疑有严重节段性肠坏死或肠穿孔,或大量肠出血、严重肠梗阻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本病病死率高,国外报告在40~70%,国内报告为11.7~25.7%,儿童与中毒性休克者病死率较高。